桂阳西水沿岸遍布冶炼遗址 方圆达100万平方
潇湘晨报
 
10-19 14:05

宋代银坑大富坑。图/通讯员张日生

郴州桂阳,自古以来就是千年矿都、铸币重镇。桂阳汉设金官,唐宋设矿冶监,清朝仍为铸币主要原料产区。现今在桂阳西水沿岸,还遍布着古代冶炼遗址,方圆达100万平方米,二十余个大大小小的山头堆满了矿渣和冶炼坩埚。当地居民说,因为这个缘故,这些山头只长茅草不长树。

今年9月,北京大学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察队对桂阳县古代矿冶遗址开展调查,10月16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调查报告。

冶炼场建在西水河边山头

在古时,桂阳的采矿和冶炼是如何进行的?考察发现,冶炼遗址多分布在桂阳西水沿岸。

桂阳历代以开采铜、铅、锌、银等矿为主,城西宝岭是其主要产地。但这些遗址,大部分都没有建在采矿的矿山之上,而是建在靠近矿山的一些有煤矿资源的山头,多位于煤层上面及附近。

这是为什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莫林恒介绍,冶炼场选在煤矿附近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因为冶炼的用煤量远远大于矿石量,靠近煤矿建冶炼场可以方便取煤,只需将矿料运输到埋藏有煤矿的山头即可。

“西水河在当时充当了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也有个别遗址如绿紫坳遗址是在洞穴中采矿后直接就近冶炼的。”莫林恒说。

冶炼场应带有官方性质

这些冶炼场是炼什么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说,通过观察,西水冶炼遗址多为明清时期的炼锌遗址,早的大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各个遗址都埋藏有大量的瓶形坩埚及部分陶片、瓷片。这些瓶形坩埚,其形制特点与明代宋应星所撰写的《天工开物》中的坩埚形态相近。

莫林恒介绍,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凡倭铅,古本无之……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倭铅实乃锌,此次调查发现多数遗址以炼锌矿为主,而桂阳县在明代早期属于衡州府所管辖,因此桂阳的锌矿冶炼或与此文献记载相符。

桂阳的冶炼遗址规模巨大。各个遗址点的炼渣堆积的分布面积至少都在1万平方米之上,而保存较好的双霞岭遗址、陡岭下遗址、桐木岭遗址分布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莫林恒推测,当时的这些冶炼场都应带有一定官方性质。同时冶炼还分成了初加工和精细加工,说明冶炼达到了较高水平。

古代矿坑没有铁器工具开凿痕迹

除了冶炼场,联合考察队也对桂阳的矿坑遗址进行了考察。在桥市乡枫树坪村虾背组,考古专家们进入一个只能单个人爬着进去的岩洞。

在洞内,专家们发现这是一处古代铅锌银矿坑,完全采用火爆法采掘,没有铁器采掘工具开凿的任何痕迹。村民肖中苏说,在枫树坪一带,这样的矿洞有几十个,很多是古代矿坑。

从西水冶炼遗址和虾背古矿洞看,桂阳矿冶遗址许多发现都是中国矿冶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大量矿冶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古代桂阳在矿冶史上的地位。根据此次调查情况,联合考察队建议各级相关部门重视桂阳的矿冶遗址,加大保护力度,并制定进一步的勘探调查计划,对重要遗址进行重点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