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紧扣脱贫发展主题 加快精准扶贫步伐
红网湘西站
 
10-17 11:39

红网湘西站讯今天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心厚爱,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3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州视察,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做好发展生产、公共服务、全民教育三件大事,把片区攻坚、直接帮扶、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等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两年来,我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全州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6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7%。但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依然是我们最大的州情。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最宏大的民生工程、最紧迫的政治责任,抓紧抓好扶贫“三件大事”,进一步瞄准扶贫主要目标、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在“精准”上做文章,在“脱贫”上见实效,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力争到2020年,全州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贫困人口减少到10万人以内,基本实行脱贫目标。

——把握扶贫方向,做到精准发力。精确瞄准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对象识别、产业扶持、公共服务、教育培训“四个精准”,做到精准发力。一是对象识别要精准。统一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标准,因地制宜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测算贫困人口规模,分解下达到县市,并设定浮动比列。尊重村民意愿,由贫困户自主提出书面申请,依据贫困标准筛选初定。实行公开评议,贫困户识别初审通过后,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村支“两委”召集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人大代表、党员等,召开评议会确定初选贫困户。初选贫困户确定后,必须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产业扶持要精准。科学规划产业,把打造有机生态富硒特色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扶持引导,按照“一名领导,一个产业,一套方案,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组织体系。注重龙头企业带动,鼓励和支持州内中小型龙头企业开展改制建设,实行有效联合和开发式重组,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向加工精深化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扶贫的效益。三是公共服务要精准。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健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参与农村教育发展,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推进乡镇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广播电视台、乡镇电影院等设施。做好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四是农民培训要精准。建立农民培训机制,因人施教、分类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大力开展“1名农技人员或专家联系1户农户”科技入户活动,使每个农民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对贫困村初、高中毕业后未就业、未升学的新生劳动力进行两年制学历教育培训;对农村留守贫困劳动力开展与扶贫开发项目相适应的培训;对农村所有“两后生”孤儿实行全免费技能培训,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成年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订单技能培训,帮助其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致富。

——健全扶贫机制,做到精准施策。必须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扶贫措施,才能做到精准施策。一是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围绕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扶贫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等“六个到村到户”,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方案。建立健全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责任机制,落实帮扶资金和项目,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措施全覆盖。同时,深入推进集团帮扶、对口帮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二是建立精准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立州、县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扶贫投融资方式,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扶贫项目的信贷投放。按照“统一规划、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整合使用、注重高效、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资金资源,实现扶贫资源与扶贫对象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资金筹集办法。三是建立精准管理机制。建立贫困对象管理台账,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县市和州有信息平台。

强化扶贫项目监管,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审批权下放到县市政策,确保所有扶贫项目覆盖到村到户。坚持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及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审计监督,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四是建立精准进退机制。通过民主评退、返贫核查、落实政策三个步骤,建立扶贫对象进退机制。对识别出来的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帮扶范围,落实帮扶责任人并按规定落实扶贫政策。对属于民政救济范围的,由民政部门及时给予救助。对人均纯收入达到脱贫标准并稳定脱贫的扶贫对象,实行动态调整。对因灾、因学、因病等特殊原因再次返贫的,通过精准识别后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五是建立精准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精准扶贫工作列入州委州政府对县市区、州直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绩效考核和单位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整合考核事项,统筹考核管理和结果运用,注重建立“户有牌、村有册、乡有簿、县有备案”台账式扶贫管理制度,组建由上级主管部门、本级相关部门及有关社会组织参加的考核队伍。完善考核办法,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要指标,强化对领导干部推进扶贫工作的考核。

——坚持统筹推进,做到精准结合。精准扶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新城城镇、生态文化、民生事业“五大建设”战略精准结合、统筹推进。一是把扶贫开发与优势产业建设相结合。将扶贫开发工作与优势产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围绕柑橘、茶叶、烟叶、猕猴桃、养殖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农业标准园建设,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让所有贫困村都有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覆盖,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创业创收。二是把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施以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为主的“五通”工程,力争到2017年全州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60万亩;解决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户电话普及率达80%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90%以上。推进湘西机场、铁路、旅游公路、工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建设相结合。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抓好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土地总体规划修编。抓好老城区改造和新城拓展,加强城市组团发展,推进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商贸物流园、城市综合体融合发展。配套完善水、电、路、气、通信等服务设施,大力推进交通路网、居民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整治,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四是把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以退耕还林巩固、生态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全民植树造林等为重点的“绿色湘西”工程;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稳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形成城镇与乡村统筹共建美丽乡村、靓丽城镇的工作常态。五是把扶贫开发与民生事业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合作医疗与大病统筹相结合为主、特困医疗救助为补充、覆盖全体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扶贫对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