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老篾匠从业五十年 市场变小手艺逐渐失传
红网邵阳站
 
10-14 10:00

杨早成在编制竹筛

红网邵阳站10月14日讯  (邵阳日报记者 肖燕)10月12日上午,邵阳市魏源文化市场内,一家古玩店前,一位穿着朴实的老人半蹲在地上,从容不迫地用竹片编织着竹筛,短短十多分钟的时间,竹筛底部便初现雏形。老人名叫杨早成,现年63岁,是一名篾匠。如今,他虽然和孩子们在城里从事古玩生意,但闲暇之余,依旧不放弃对这门古老手艺的追寻。

从业五十年,从繁华到落寞

杨早成来自雪峰山脚下的隆回县金石桥镇,14岁那年,开始跟师傅学篾匠,由于勤奋肯学,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就学到了篾匠手艺,至今已经从业近五十余年。

学艺之初,篾匠是一名比较吃香的手艺。手艺学到家后,他和同行们行走于邻近的娄底新化、怀化溆浦等地。当时,出门时往往有四五个人,且有干不完的活,晒箕、竹篮、撮箕、箩筐、背篓、簸箕、凉席、米筛、糠筛等,应接不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篾匠生意的高峰。”杨早成回忆,在那段时间,从年头做到年尾,每到一个地方,活纷至沓来。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门古老的手艺,也让他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内心也无比充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逐渐被淘汰,做篾制品的人越来越少。

无悔的执著默默地坚守

因为篾制品的市场越来越小,和他一起学篾匠的人,都早已改行,而他曾经带过的徒弟,也均已舍弃。好在广大的农村,还是有一部分人会使用篾制品,这也使得这门手艺能得以存续。此前,杨早成随孩子到益阳从事古玩生意,三年前,又随孩子们转战魏源文化市场。不管是在益阳,还是在邵阳,他总不会丢弃自己的老手艺,一旦有空闲时间,辛勤了大半辈子的他,手脚就会忙碌起来,去做一些篾制品,并惹来附近市民声声赞叹。由于他的产品不错,销售不成问题。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在城市,一些篾制小工艺品也比较受人们的欢迎,但他苦于时间等原因,没有做篾制的小工艺品。在他看来,劈篾是篾匠的基本功,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先要把竹子劈开,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为保证材质,老杨的竹子都特意从老家运送过来。

他说,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篾匠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目前,他的五个孩子,除了一个略懂一点篾匠活外,其余的都不感兴趣。但对他而言,不管以后走到哪里,“只要有时间,就会继续做下去。”或许,对老杨来说,篾匠不仅仅是一名古老的谋生手艺,更是他生命中的一种难舍情怀。

杨早成在准备材料

手工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