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余认真阅读湘潭日报抗战专栏的故事。(记者 方阳 摄)
【湘潭铭记·抗战老兵】
湘潭日报10月14日讯(记者 冯叶)“国难当头怎能逃!”10月初,85岁的李友余回忆起72年前参军的经历,话语铿锵,眼神坚定,他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抗战的故事。
向往部队,“小鬼”穿军装
李友余的家在湘潭县杨嘉桥镇。1943年,全国各地大力支持抗战,李友余的小山村也有所行动。为了补给兵力,国民党政府以“三抽一”的方式,强制要求各家各户出男丁抗日。李友余的大哥便在这种背景下加入了军营。
可随着抗战形势越来越严峻,前线兵力不断告急,“三抽一”逐渐演变为“三抽二”,后来,甚至很多未成年的男孩都被抓进军营。“那段日子,我妈不肯我出门,碰到有人来‘抽丁’,就把我藏到枯井里,再用茅草盖住,谎称自己家已没有男孩了。”李友余说,这样躲了一两个月,母亲担心事情终究会瞒不住,便决定花钱保孩子。
“当时家里条件并不好,但我妈还是咬着牙,花120块银元买了别人家的孩子替我从军。”李友余说,“我知道妈妈的用心良苦,可国难当头怎能逃!虽然这样做很对不起家人,但我还是打定主意,要设法参军。”
不久后,李友余在放牛时看到一队部队经过,立马撇下牛追了过去,主动要求加入部队,“当时我人还没有枪高,别人的军装是五分裤,我穿着是长裤,所以他们让我去军医处帮忙。”就这样,13岁的李友余甚至没来得及和母亲告别,便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野战重炮第一旅军医处的一名新兵。
行军路上,难民如蝼蚁
在军医处呆了一年多后,李友余被安排进学校学习,在那里,他进行了两个月的军事化训练,可学业未完,他所在部队奉命开拔到广西柳州,支援抗战。李友余开始了他的行军历程。
“行军路上,远处都是飞机声、炮声,我们尽量挑隐蔽的路走,到了深夜也不敢放心睡觉。”李友余说,每天晚上,他和战友们轮流把风和睡觉,说是睡觉,其实就是用毛毯包着,靠着墙或树坐着。很快,李友余生了一场大病。
“那时我特别想家,想着自己可能就要死了,到时候被战友用篾席裹了,随地埋了,我妈甚至连尸首都看不到。”行军越久,他的战友越来越少,路上见着的难民越来越多。
“行军路上看到好多饿死的,难民如蝼蚁,有的人随身带着破旧的盆子,沿途捡烂菜叶煮着吃。”李友余说,虽然自己在部队的粮食也就是南瓜粥,但他会尽量省出一点,给更饥饿的老百姓吃。“如果不是日本人侵华,他们怎么会离开家园,沦落到这个地步!”行军路上,李友余上前线杀敌的决心更大了。
可就在他们即将到达柳州的前一天,日本投降了。李友余所在部队又奉命前往芷江,准备接收工作。“后来我回了老家,但很多前线牺牲的士兵们,再也无法和家人团圆。”回想起那两年的军旅经历,李友余的心中百味杂陈。
如今,他和儿孙们住在一起,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李友余常会给晚辈们忆苦思甜,“只有经历过战争的苦,才更能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和现在生活的美好。我很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