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两个“水田”一家亲 居住苗汉两家人
团结报
 
10-08 11:48

团结报10月8日讯  在花垣县民乐镇响水村与两河乡水田村交界处,一座古庙划开了两个不同区域的寨子,一是个民乐镇上水田,一个是两河乡下水田。上水田人是汉族,下水田人是苗族,过去有句俗话:铜不沾铁,苗不巴客。客边人称乡里人为“苗子”。往往为点鸡毛蒜皮小事闹翻了脸。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当地政府对群众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乐上水田人始将孩子送往下水田学校读书,不同民族的孩子在一起,团结友爱刻苦攻读,互相帮助,成绩优异 。

改革春风吹拂苗山,两个“水田人”团结合作意识更强,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抗灾自救,互帮互助的精神叫人感叹不已。

2006年3月清明节,两河乡下水田村与民乐镇上水田村交界处不慎失火,火借风威,越烧越旺,上水田见状,迅急从家拿刀,与下水田人一道割隔离带。救火中,不少人唇焦口燥,有的甚至衣物着火,皮肉烫伤也全然不顾。与此同时,各地青年民兵也不约而同赶到。火魔降服,保住了余下近百亩绿林。

上下水田相距约3华里,中间被大山挡道。要想富必修路,八十年代初,民两(民乐—两河)公路破土动工,任务分下乡镇。两个水田以砂子坡水沟为界,时任大队干部张永林带队,一边放炮一边修,往往为完成一段土方,双方青年打破界桩,你拿我的挖锄、铲子,我“抢”你的撮箕、扁担,相互开展筑路竞赛,争抢流动红旗,直到晚上放工清理才物归原主。全线民工开展比、学、赶、帮,时仅一冬,民两公路修通,砂子坡天险变坦途。

上下水田稻田以庙为界,水渠共管,天旱时那丘田脱水要管对方自觉互让,甚至有的境界高,匀自家鱼田的水去“养”别家快干的禾苗。

山相望、水相依、亲相连,上下水田人同赶民乐场,同走民两路,同一起劳动,青年男女常相见,年轻人接触多了,感情火花一碰撞,彼此相亲相爱,屈指一数上下水田有10余对年轻情侣打破历史红娘牵线结为良缘的规矩。昔日不懂汉话的苗家女如今一口流利的汉语,昔日不懂乡话的汉族小伙,如今竟能用苗语回答问题。苗汉语言的沟通促进了生产,春耕时节,两水田人互帮互助,秋天来到的时候,沉甸甸的袁隆平杂交稻谷粒在风里摇晃,他们又一道开镰收割,共享科技兴农甜头。逢场天,苗汉两家场上摆摊做生意,走发展市场经济路子。

上水田是民锰咽喉重地,农闲之余,两水田青年男女不约而同奔矿山抓票子,两地人荷包也因此胀豉豉的。经济富裕,居住条件改善,平房、楼房拔地而起,成为湘黔渝边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下水田学校校园运动场硬化一新,该地青年酷爱文体活动,几乎每年举办春运会,民乐上水田积极参与,并捐款赞助。今年8月,深圳瑜水慈善基金会一行来下水田开展助学活动,当地青年积极准备节目迎接嘉宾到来,上水田人闻讯,自动组织一支青年妇女文艺队参加,她们精彩的表演,娴熟的舞技博得全场苗汉观众热烈的掌声。

为方便患者,下水田石兴斌在村公路旁竖起一栋并挂经州卫生部门检查合格的村卫生室牌子。石兴斌不仅懂西医、中草医还兼治各种疑难杂症。他医德医风好,本村外村一个样,苗汉患者一视同仁。

这真是“水田上下两寨子,居住苗汉两家人,昔日小事闹翻脸,今朝团结又和谐,党的民族政策好,两个水田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