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韵慰乡愁——走进永州古村落
湖南日报
 
09-28 09:55

零陵周家大院全景图。

江永上甘棠古村。 照片均为唐善理 摄

湖南日报9月28日报道  看窗花,赏石雕;在九曲回廊中穿行,在龙溪河边戏水,在村后山上拍照、写生……

9月21日,一群来自永州城区的湖南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在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李家大院,被古村优美的环境和精美的建筑深深迷醉。

秋日暖阳下,潇水河畔的永州之野,周家大院、黄家大院、上甘棠古村、宝境古村、兰溪古村等老院子、古村落,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来自城里和远方的游客。

脚踏石板路,驻足古樟下,读门边对联,听鸡鸣犬吠。一股股久违了的浓浓淡淡的乡愁,在心中升腾、荡漾。

依山傍水,集群而居环境美

永州人习惯把集群而居的村落叫院子,把古村落叫老院子。

永州古村落多,老院子多。

永州市文物处负责人彭维介绍说,永州目前有老院子500多个,保存完好的有50个。其中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有5个,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有8个,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个。这在全省都是最多的。老院子在永州市的每个县区、每个乡镇都有分布。

彭维说,永州的老院子年代久远。唐代建村的有江永县上甘棠村、宁远县下灌村。上甘棠是一个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老院子,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落。宋代建村的有道县濂溪古村、田广洞村、新田龙家大院。大多数老院子是建于明清时代。

永州老院子规模大,村民人口最少有几百人,最多的近万人,例如宁远县下灌村、礼仕湾村。外人来到村里,如果没有村民带路,多数人在村里转悠半天都转不出来。住在一个村子里的人,大都是同姓、同宗。

彭维介绍说,永州老院子选址特别讲究“风水”,注重人居环境。永州先民以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态度,择宜居之地,依山就势,环水而居。村落的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山水等自然风光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有着浓厚的传统人文特色。

走进江华瑶山深处的宝镜村,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群峰环抱,绿树环合,绿意盎然。之所以取名宝镜,是因为“村前有一塘水清如镜,可食饮,又能灌田”。

宝镜村坐东朝西。村的正前面,近处是一湾溪水,自南往北绕村而过;溪水源自村后的岩洞,常年不断,清澈甘甜;远处,一排松树如孔雀开屏。村后是两座堆翠叠绿的高山,两山相接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另有数十座山峰与笔架山相连,好像一条自北往南腾飞的巨龙。宝镜村正好处在“龙头”的位置。前面的山溪呈“S”形走势,像太极图中阴阳两极的交界线,村中的明远楼和响泉泉口就如太极图的两“眼”,风景绝佳。村庄右侧长着百余株古枫,树围多在二三米以上,树龄则有四五百年之久。枯藤倒挂,蜂蝶飞舞。

上甘棠古村位于江永夏层铺镇。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村后是逶迤远去的屏峰山脉,村西南面是一大片肥沃的良田。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景观,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的美丽画卷。

在道县龙头岭村,记者见到了年过花甲的原永州市文联主席胡功田。从小生长在这个明清时代古村里的他,离家读大学、工作,从没有忘记老院子的山山水水,和年少时在山乡的美好时光。无论再忙,每年都要回老家走几趟。特别是过年,胡功田说:“只有回到老院子里,那才是真正的过年!老院子的青砖绿瓦、青山绿水,能让我的心更平静。老院子感觉真的很美。”

布局讲究,雕梁画栋建造精

谈到永州老院子的结构布局,永州古建筑学专家雷建林,对永州先民在老院子结构布局上呈现的儒道互补理念赞叹有加。

雷建林说,儒家注重人伦关系、行为规范,崇尚等级名分、讲求礼乐教化、兼济天下,道家注重天人和谐,崇尚虚静恬淡、讲求清静无为。儒道思想在永州老院子的结构布局中得到了完美结合,既有森严、凝重的对称式布局,也有灵活、灵巧的自由式组合,既有堂而皇之的富丽格调,也有天趣盎然的淡雅风韵,呈现出多样的建筑性格和美学品位。

胡功田每次回到龙头岭古村,必须得去村里的古祠堂走走、看看。胡功田说,那里有他童年时的许多快乐。古祠堂目前虽然已破烂不堪,其中的很多设施已不复存在,但当年祠堂内的热闹的戏台、神龛、祖宗牌位、“忠孝廉节”牌、墙上的族规家训,以及儿时在祠堂内读书、玩耍,大人在祠堂议事,举行婚、丧、喜、庆等红白喜事的盛况,至今仍都清晰地记在脑中。

永州老院子大都建有祠堂。祠堂是老院子的轴,是老院子的“心”。

永州老院子的村民住宅大多以祠堂为中心,纵向向后推进,横向向两侧延伸,形成平面展开格局。同一院子,建筑风格及装饰相近。既有共同的采光纳气、防火、防盗、排水体系,又相互独立,形成各自小家庭的格局。

在零陵区富家桥镇周家大院,记者见到了现年70多岁的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周衡光老人。周衡光生长在周家大院,后读书外出新疆工作。退休后又回乡定居。

周衡光介绍说,周家大院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从道县迁入。500多年来,周氏后人恪守“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祖训,兴旺发达,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

周衡光在外工作几十年,每年都要回到生长他的老院子走走看看。他对先祖们在老院子建设中显示出的高超技术赞不绝口。

最让周衡光推崇的是老院子的结构布局。周衡光介绍说,周家大院的建筑以正屋为中心轴线,构成“丰”字形平面布局,井然有序。正、横屋构筑的规格、品位可谓泾渭分明。比如,正屋高大气派,庄重威严,宽敞舒适,为长辈居所;东西两侧的横屋向中而立,相对低矮,递次减弱气势,至最外一排横屋则显得有些简陋,依次安排给分支晚辈以及仆佣们使用。它的居家生活功能非常齐全,一道道可随意开启的屏门,四通八达的巷道、过道、游廊,将庞大的院落连成一体。

在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岁圆楼,精美的石雕、木刻,让人叹为观止。大门门框皆有石刻的楹联,字体遒劲有力。门、窗、墙上镂雕的石狮、麒麟、龙凤、花卉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屋檐、横梁上的镂雕、浮雕图案,构思奇巧,极富装饰性。屋内还能见到何绍基亲笔题写对联的完整的木雕床,全为镂空雕,做工精细,富丽堂皇。耳门全部以条石作底,门框用优质青砖砌成。地面用传统工艺技术浇注,坚硬光滑,平整如镜,色彩艳丽。室内靠天井边和室外地面全部用青石平铺。院落对面有装饰华丽的壁照,壁上塑有彩绘的“八仙过海”、“姜太公钓鱼”、“何仙姑登天”、“女娲补天”等故事。

相处和睦,耕读传家村风好

9月20日,值逢星期天。在永州城工作20年的龙亚芳,又带着读高中的双胞胎女儿回到新田龙家大院看望父母亲。

其实,她还有一看,看20年前天天看、天天读的老院子的对联。

已有900多年历史的龙家大院,有“三厅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现存的“四十八栋”均为存明清时建筑。每栋房屋的门柱上都刻有对联,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128幅。对联或为木刻,或为石刻,或书写在三合泥墙上,副副书写精美,内容或描写当地风光,或教人训子,劝人行善积德、尊老爱幼。

“尽孝尽忠光祖德,力耕力读振家声”;“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悦亲戚情话,盼庭柯怡颜”;“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很多对联,她至今仍熟记于心。

诗礼传家、自给自足,让龙家大院近千年来生生不息、繁衍兴旺。

位于潇水西岸的道县东门村,是清朝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家乡。东门村何氏从宋代搬迁于此,多年来一直保持“诗书永祀馨香”,以耕读传家。明清以来,村里先后出过24位进士。

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幼孤,由兄嫂带大,勤学苦读,考中进士。他的4个儿子也都刻苦读书,在书法、诗文方面都卓有建树。

何绍基之后,东门村子弟人人识字,个个学书,至今村里能书善书者众。

在宝镜村,村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这得益于何氏家族的崇奉重教育人、乐施好善、重德守信的传统。从散见在宝镜古民居里的“积德延龄”、“厚德载福”等题赠、匾刻等也可以得到印证。

宝镜村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以农为本,读书唯高”是何氏家族传统。他们在开地置田、种田储粮的同时,强调“重教育人”。早在18世纪末,村里就建立了4所学堂供子孙就学。并规定,凡本族子弟不分贫富,只要能读书者,都由公田租谷供读;对考学优秀的实行重奖。据《何氏族谱》记载,清朝宝镜村共有才子40余名,其中进士10名,贡生4名;清代江华共有30名进士,宝镜村就占了三分之一。在这10名进士中,道光年间的何育栗一家4代共出进士8人,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罕见。

乡愁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乡愁是夏日少小时嬉闹的一方绿水,乡愁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乡愁是老百姓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走进老院子,浓浓的乡愁让你“剪不断,理还乱”。(记者 唐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