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炉上的鹿衔梅花图案。 雷学业 供图
红网邵阳站9月23日讯 (邵阳日报记者 陈贻贵通讯员雷学业)在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易家田村,至今保存着一座完好并具历史、文化、教育、艺术和民族价值的清代“惜字炉”。
“惜字炉”位于该村巫水河西岸田垅边,坐北朝南,塔下河水潺潺,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惜字炉”为三层式格局,由底层、亭座、亭身、云盖、亭顶五部分组成,全炉呈六面形,基础层为正方形,主体第一层至第三层高度分别为1.2米、1.05米、0.88米,顶层有3个宝葫芦高0.7米,连同3个云盖在内总高度达6米。其中,第一层正面为“惜字炉”主旨部分,即焚字炉炉口,穹形门洞上方雕饰扇形门额,门额内精雕了“惜字炉”三个字样。炉门两侧刻有“斯文宜未坠,道器自常存”的对联,右侧注明建筑年月:“建于大清道光贰拾叁年岁次癸卯太簇月榖旦日立”,左侧用行书注明捐资建塔人和石匠姓名:“信士陈进谦、陈进诗同置,石匠罗安富兄弟造”。该炉炉身绘有“天官赐福”、“鹿衔梅花”、“鲤鱼跃龙门”、“雷公镇龙”等精美图案,造型古朴,雕工精湛,立意高远,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历史和教育价值。
“惜字炉”又称“惜字亭”、“敬字炉”、“孔圣亭”、“字纸亭”等,各地称呼不一。古时候读书识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写有文字的纸张充满敬畏和尊重之情,不能任意扔弃,必须用火焚化,将之送达天界。修建“惜字炉”旨在劝喻人们尊重文字,尊重知识,敬惜字纸,增加福禄,以保仕途顺畅,家庭美满。
明洪武年间,陈汉彪公三兄弟自江西迁至湖南,在湖南新化、绥宁、城步各居住一处。陈汉彪沿巫水河而上,居于巫水河西岸的城步羊石田。汉彪公第十六世孙陈通福再沿巫水而上,迁居至易家田。乾隆甲午年(1774)二月,通福公之第七世孙陈进谦诞生。进谦共三兄弟,即进谟、进谦、进诗。道光年间,进谦三兄弟决定修建“惜字炉”,以尊重知识,崇拜文字,启迪苗胞心灵,提高苗族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长兄进谟居河东益家湾,他单独捐资在河东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四层高的“惜字炉”;进谦进诗两兄弟居河西岸易家田,合资修建了全青石构造的“惜字炉”,石匠为当时宝庆名匠罗安富兄弟。
后来,虽然易家田“惜字炉”受到一些冲击,但在陈定淮、陈公奇等老人舍命保护下未遭损毁,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此外,在城步县城儒林镇八角亭社区,至今还保存有另一座“敬字炉”,但其高度、质地、艺术质量和完好程度远不如易家田“惜字炉”。
惜字炉及对联。 雷学业 供图
惜字炉上的鲤鱼跃龙门图案。 雷学业 供图
惜字炉近景。 雷学业 供图
惜字炉上的天官赐福图案。 雷学业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