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农民医生”向召平
红网溆浦站
 
09-17 16:01

\

向召平在为病人看病

红网溆浦站9月17日讯(记者 曾伟) 在济民医院,大家都叫他“农民医生”。细问,原因有三,一是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二是他接触的病患最多的是农民。三是穿着很朴实。

他,就是在溆浦闻名遐迩的内科医生向召平。

向召平,今年62岁,于一九七七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毕业以后一直在溆浦县人民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曾担任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擅长各种内科疾病诊断治疗及抢救工作。

由于肯钻研,有担当,到县人民医院不久,他就逐步成长为该院的技术骨干。在溆浦的医学史上,他还开创了换血治疗甲胺磷中毒的先例。

1987年3月的一天,向召平像往常一样一间一间的查房,询问病人情况。突然一位实习医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告诉他,有一名甲胺磷中毒患者,已昏迷五天,目前呼吸表浅、病情十分危重,需要及时抢救。医生们看了病人情况后,犹豫了:救还是不救呢?救,不一定能救过来,如果救不活,家属那里不好交待。周围的医生也劝他放弃算了,怕给他、给医院添麻烦。

“只要有一丝的希望就得救。”向召平最后力排众议,下定了决心。因为患者血液里甲胺磷比较高,胆碱酯酶已经老化,如果没有新的血液进行稀释,恢复胆碱酯酶的作用,根本无法救过来。但换血疗法时间长、病人生命体征微弱,风险较大。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向召平决定,采用分段换血的方法,先稳定病人的病情。抽出300毫升血来,又注入300毫升新鲜血,待生命体征稍恢复些,又进行接下来的一轮。就这样,从当天下午2点,忙碌到第二天中午12点,进行了11轮,用了22个小时,终于把病人从死神的手里抢救了过来。15天后,病人治愈出院。向召平说,在人民医院的22年里,从他手里抢救过来的危重病人不计其数,具体多少人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同时,在医学理论研究方面向召平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6年,当时流行于我县水东镇银湖村一带的“低甲型软病”,给当地群众生活劳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向召平通过1年的实地研究,临床观察100多名病例,最终找到了治疗方法,为攻克“低甲型软病”做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对向召平精湛的医术不仅有所耳闻,而且是亲眼经历过的。2006年11月深夜,记者的岳母突然肚子痛,全身发紫,冷汗直冒。当我们准备把她送到人民医院去时,她却要我们去仁济医院找向召平(1999年离开人民医院,创办了溆浦县仁济医院)。当时我就觉得纳闷,怎么不去全县医疗水平最好的人民医院,而要去一家私立医院呢?但最终还是按照岳母的意愿去了仁济医院。找到向召平之后,他通过诊断,当即确定为急性腹膜炎,而且已经化脓,并连夜进行了手术。一个星期后,记者岳母治愈回家,她的病至今没有犯过。

2015年,济民医院成立,向社会广纳贤才。当时该院董事长张鹏“三顾茅庐”,多次找到已经退休在家的向召平,希望他继续发光发热,多为病人解除一些痛苦。一来被张鹏的诚意所打动,二来他也确实放不下那些“农民”朋友,退休才一个多月的向召平又“出山”了。

现在,向召平是济民医院“大内科”主任,掌管心脑血管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科等多个科室。他每天都在住院部、门诊之间忙碌着。对于每一个病人,他都很有耐心,时常用自己的微笑去感染他们,用言语去鼓励他们。他说医生除了医术之外,善于与病人沟通是最重要的,把病人当朋友,多交流,多安慰,病人的病也就好得快。

此外,除了恪守医生的职责外,向召平还是一个很讲大局的人。2014年,在县城夏家溪棚户区改造中,为了支持溆浦发展,向召平第一批签订了搬迁协议,仁济医院率先搬迁。向召平说,“棚户区改造是有利于群众的大好事,个人再怎么舍不得也要无条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