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环境治理调结构 高新产业促发展
人民网湖南频道
 
09-15 16:13

人民网9月15日讯 (实习生 万丽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围绕着湖南省出台的“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区”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湘潭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启动多项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做好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随着环境污染治理全面展开,湘潭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治理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治理”的转型之路。同时,推广风电装备等新能源利用技术企业,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启动环境治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12年起,湘潭先后启动湘江湾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竹埠港化工区“退二进三”和锰矿矿山地质公园建设等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关闭“五小”企业150多家。
其中,竹埠港作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七大重点区域之一,被列入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竹埠港地区按照“关停、退出、治理、开发”的工作步骤,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关停的28家企业已经全面实现停产并签订关停协议,8家完成拆除。
化工企业关停后,竹埠港区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经监测,全年共减少用煤量14.5吨,减少废水排放约260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亿立方,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约2000多吨。
污染治理之后,湘潭利用废弃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湘钢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工程、湘钢工农闸中水回用处理工程、湘钢135兆瓦高炉煤气发电项目等先后投产,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推动产业转型,改造重金属污染矿区
除了发展循环经济,改造原有矿区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另一种方式。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产业发展,驱动产业提质升级。
作为老工矿区的湘潭锰矿自2002年停产以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并形成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中小企业和非法采炼企业,造成矿难频发、水土流失、地质塌陷。
2013年,湘潭市雨湖区委、区政府在关停原有涉锰企业的基础上,筹建雨湖工业集中区,主动承接长沙和湘潭经开区的辐射效应与溢出效应,形成配套产业与协作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能源、现代物流和旅游休闲产业。
雨湖工业区现有主管业务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38家,2014年度工业区完成财政收入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2.3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0多个,完成了“凤凰涅槃”的转变。
发展高新产业,推广新能源利用技术
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湘潭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截至到2014年,湘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2家,完成总产值1500亿元,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达到24.4%,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居全省第二位。
新能源产业作为衡量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湘潭拥有光伏产业骨干企业2家,地热能企业1家。2009年,以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校为成员的湘潭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为风电产业发展的集群化提供了平台。
据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董事龙辛介绍,近年来国家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产业整体前景良好。
“2016年的订单已经全部接满,2017年订单也接了一部分。”龙辛表示,公司装备制造和研发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坚持以质量取胜,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大背景下,公司销售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