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9月14日报道 9月13日,宁远县仁和镇鲤鱼塘村连片晚稻随风起伏,丰收在望。
村民雷正和见到记者,兴奋地打起算盘:“往年,种一季水稻至少抽水4次,每亩田每次至少开支45元。今年,再也不用抽水了,我的18亩两季稻仅抽水一项就省下6000多元。收了晚稻后,还可以增种一季蔬菜。”
原来,舂陵河从鲤鱼塘村流过,全村250亩水田中,有160亩水田位于高出河水7米多高的河岸,灌溉全靠抽水。近年,已有不少水田抛荒。
村民雷正福告诉记者:“如今能种双季稻,功臣是61岁的雷国万。”
雷国万出生在鲤鱼塘村,1978年从省煤炭学校毕业,分配到宁远县铅锌矿厂工作,吃上了国家粮。
1995年,雷国万下岗。为了生计,他在广西打工20年。尽管身在外地,可他老在琢磨着造水车把家乡的河水引上岸。
2014年初,雷国万到了退休年龄,从广西回到宁远。回村后,雷国万天天跑到河边测量、做规划。他四处查资料、测算数据,一次次修改水车直径、叶片和水筒大小等设计。他还跑到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向专家请教,确定了方案。
2014年12月,雷国万自费购回4吨钢材、50多吨水泥,在河边干了起来。没几天,眼睛在长时间的电焊光刺激下,又红又肿,手脚也生了冻疮。妻子和乡亲们劝他上医院,他说:“时间不等人,明年开春上不了水,耽误乡亲们生产。”
今年3月20日,一座直径10米的钢架结构水车建了起来。雷国万无偿投入了10多万元。
村支书雷学海向记者介绍:“这个水车每小时提升15立方米水,提升高度达到10米,可循环灌溉300亩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