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陈老师,没有您的帮助,我可能初中都不能毕业,更不用说上县二中了。” 9月9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长沙县石常中学的陈硕老师,接到上学期从学校毕业、在县二中高一读书的学生杨怡(化名)的感谢短信。
杨怡的感激是有理由的。杨怡是个典型的留守孩子,在她很小时候,父母就离异,父亲远在浙江打工,母亲也在很少回家。杨怡身体缺钾,只要病情发作,便连续几天卧床不能动。
这个病,每期要发作两三次。每当此时,陈老师又当爹,又当妈,照顾杨怡。医生说,控制杨怡的病,得改善营养。陈老师便经常自己掏钱,给她买牛奶和鸡蛋。今年上学期,杨怡马上初中毕业了,父母为抚养费的问题,争吵了起来。严重影响到杨怡的心情和学习。陈老师知道后,多次电话给杨怡的爸爸做工作,常常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终于,杨怡爸爸的工作被做通了,抚养费及时寄了回来。
知情人说,陈硕老师对杨怡的关心,是石常中学教师关心留守学生的一个缩影。
9月8日,在长沙市教育局举行教师节表彰活动上,该校校长邱学恒动情讲述了其中的点点滴滴,令人无限感怀。
地处长沙县西北角的石常中学,是一所典型山区农村中学。这里经济发展落后,位置偏僻,多数村民依靠打工收入维持生计。据校长邱学恒介绍,学校目前共有学生593名,其中留守学生415名。
“学校就是你们的家。”这些年,学校积极呵护留守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建立留守学生“一档一卡”制度。“一档”:即为每名新入学留守学生建立专门档案。“一卡”:即记录关爱工作的平台。学校每一位管理员办公桌前贴有留守儿童信息卡。通过信息卡制度的建立,使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成长一目了然,也让每一位管理员轻松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
搭建留守儿童心灵加油站。每班留守学生与科任教师挂钩结对。老师们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生活、指导学习。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生活部,辅导孩子们学会洗衣、拖地、整理生活用品的技能,组织学生参加提水比赛、叠被子比赛等,让他们学会自理。学习部,创新思路,组织留守儿童与家长网络“见面”,让学生远离孤独和内向,变得更加坚强同时,组织爱心家庭“一帮一”,通过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子,家庭之间“串串门”,孩子之间“通通信”,一帮一带,让留守孩子有了伴。文娱部,组组丰富的课余活动,以国学经典诵读、元旦文艺展演、艺术周、运动会、乒乓球比赛、感恩班会、敬老院慰问演出、演讲比赛等活动为载体,将学校生活打造成孩子们津津乐道的“乐园”。丰富多彩的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锻炼了留守儿童的胆量,培养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和勇气,使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长沙县政府也送来关怀,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新建了留守儿童宿舍、食堂、运动场,给这所远山区学校安装了“专用变压器”,接通了自来水,送来了标准化理化生科学实验室,5万册图书阅览室。
老师们呵护留守学生的故事,更是难以计数。从教40余年、年近花甲的王庚仕老师,看到学生们周末没有好的地方学习,早在1999年就毅然将自己位于镇中心、离学校不远的300多平方米的自建房,建成图书馆,并自掏腰包买了4000多册图书,免费提供学生借阅。10余年如一日,每天放学后和周末,他就和他的老伴,守候在图书馆,等待孩子们到来。
147班的彭静(化名)是个苦难孩子,在其刚出生6个月,爸爸就出车祸死亡、母亲远嫁云南,一直靠奶奶带大,家里特别困难。学校知道后,全免了他的学费,每学期还给他1000元的生活费。初中毕业,他以全A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