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 朱镕基和国立八中的那些事
湘西头条
 
09-08 09:56

从1938年到1946年,抗战时期从安徽流亡至湘西的国立八中存在了8年。“三千小儿女,结伴到湘西”(国立八中校友、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诗句),在那些烽火连天、国破家亡的日子里,十几岁的少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湘西报国图存。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西西带您一起走进这段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历史——

朱镕基与国立八中

朱镕基与夫人劳安

朱镕基于1944年10月进入设在永绥(今花垣)的国立八中高中分校(高二部),学号是4262,1946年夏国立八中复员时,他留湘读完高三,考入清华大学。朱镕基夫人劳安也曾就读国立八中乾州初女部。

朱镕基当时在班上属于年龄较小者,身子单薄,但学习异常刻苦勤奋,各门功课成绩得都很优秀,数学、英语最为出色。三指厚的英汉词典,朱镕基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他还把代数原本英文习题用英文来作解答。

当时湘西的中等教育不发达,八中在湘西成立以后,即招收各部所在的当地青年学生,这对湘西的中等教育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

国立八中先后毕业学生达4000多人,其中大部分均考入当时的迁到内地大学专科或高等院校,有的加入了解放军。解放后,这批学有专长的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留在内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出各自的力量,他们当中有院士与工程院士。

还有一部分八中毕业生,解放前去了台湾省或日本与美国,其中不乏国际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与教授。

2001年4月8日劳安(前排左二)重返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乾州文庙

国立八中办学始末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部分学校流亡到大后方继续办学,使沦陷区青年的求学不致中断,当时有大批沦陷区师生历经千辛万苦,流亡到边远贫困的湘西群山中,遂成立了国立第八中学,在当时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在那种国家存亡系于一发之际,八中之学子们发愤学习,尽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仍然满怀抗日救国之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当时湘西的中等教育不发达,国立八中在湘西成立以后,即招收各部所在的当地青年学生,这对湘西的中等教育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纪良发)

所里(今吉首)是湘西公路上的商贸小镇,八中校本部设在所里。初、高女部在乾城。我在乾城待了四个年头,从童年迈入青年,由青涩的小女孩出落成亭亭少女,在这里度过了我难以忘怀的青春时光。(郑华芳)

国立八中本部设在所里(今吉首)张家大屋;高中第一分校(男女合校)设在所里江西会馆、万寿官、黄家油坊;高中第二分校设在乾城河溪小河庵、天王庙。初中女子分校设在乾城(乾州)县城文庙,高中女子分校设在乾城协台衙门。师范分校设在乾城雅溪罗家词堂。

国立八中共有11个分校,主要分布在永绥(今花垣县)、洪江、秀山、保靖、麻阳等6县的11个地方。教职员工380人,学生4000余人,学生一律实行全公费,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邵华担任校长。

抗战前期,湘西地区多山,地势险要,敌军一时难以攻克,仍保持一时的平静。当时湘西已迁入大量战时教育和救助机构。辰溪有湖南大学,泸溪县浦市镇有儿童教养院,吉首有国立商学院和江苏省立旅湘临时中学(后并入国立八中),花垣有贞信女中和儿童保育院等等。

湘西历史上匪患严重。来湘之初,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就指示“湘西王”陈渠珍和湘西各县长官对国立八中办学、师生安全给予关照,并派军队沿途护送。此后各县对国立八中给予特别优待,师生很少遭土匪侵扰。

艰苦岁月 发愤苦读

八中师生在湘西的生活极为艰苦,大家住破庙、睡地铺、吃粗粮、穿草鞋。夏天,苍蝇蚊猖獗;冬天,无棉衣棉被御寒,国立八中无论初中还是高中,仍然实行三 年学制,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奇缺。没有课本,只靠教师口授,学生认真听和记,但师资力量雄厚,不少大学教授任教,如中央大学的吴镜天,安微大学的鲍哲文以 及张汝舟、卫仲玑等。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传道、授业、解惑一丝不苟,因而学生也学得认真。晚上,在昏暗的桐油灯上,同学们坚持做笔记,做练习。天刚放明, 他们又在田野、街巷孜孜不倦地苦读。同时读书不忘救国,平日除学习外,还对学区民众开展抗日救国宣传。

在汉苗杂居的古城,没有硝烟不见敌机的大后方,我们开始了漫长的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八皖儿女弦歌一堂,名为国立第八中学。前方的战士为保卫半壁江山流血牺牲;后方工农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作为莘莘学子就该发奋图强好好读书以回报国家。(作者:凤元功)

抗战期间国立八中高女部平剧社经常演出,宣传抗日救国,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湘西,难忘的第二故乡

2001年4月,朱镕基总理重访湘西,作诗《重访湘西有感》。

自朱总理夫妇回到湘西圆梦后,海内外八中校友掀起一股“怀旧热”,为感谢湘西民众长达八年的养育恩泽,他们真情相约共同捐资,在校施教中心所在地——吉首(原叫所里)。建立起了一座“国立八中纪念亭”,让世人了解这座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