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母子抗战:录为同期黄埔军校学员
永州日报
 
09-06 15:03

永州日报讯  抗日的硝烟早已散去,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兴衰存亡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已经或终将归于尘土。然而,无私的历史绝不会将他们遗忘。为那段血泪痛史作出贡献甚至牺牲生命的先行者,定会长留史册,永不凋零。

其中周咏南与黄天母子的抗战故事,总让我思绪翻飞,从而在深情的缅怀中我再次走进他们母子不顾一己安危、抵御外来侵略的艰辛悲壮却异常辉煌的抗日岁月。

周咏南,1900年生于祁阳县元木冲。1905年,父亲延请武术名师在家传授武艺。周咏南聪颖好学,经名师悉心指点,至十一岁时,已练就一身过硬的武功,即使三五人围攻,她也应付自如,不在话下。她爱习武,亦好学文。在父亲的教诲下,她勤苦攻读,九岁能写短文,十一岁能吟诗答对,且爱好音乐、绘画,一手颜体字几可乱真。这在风气未开、女权未立的当时,实属难得。十九岁时,才貌双全的周咏南嫁给祁阳县城孝子里黄延庆为妻。黄延庆家境甚好,颇有才学,其父乃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书法家黄矞。二十岁时,周咏南生下儿子黄天,二十一岁时丈夫去世。猝然遭此重创,周咏南痛不欲生,但看到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儿子,她决意抚孤成长。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孤苦度日。

1934年她考入衡阳含章女中学习,毕业后到祁阳县白地市中心小学任教。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横行中国,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周咏南回顾自已经历的种种坎坷不幸,联想到战时孤儿寡母还在不断地增加,无法抑止心中的愤慨,遂发愿投笔从戎,并号召学生们共赴国难。1938年冬,黄天高中毕业,周咏南嘱咐儿子去从军。

随后,周咏南带领儿子同时报考黄埔军校。报名时,衡阳招生处负责人田指导员对她说:“你年纪已三十九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她含着热泪指着儿子对田指导员说:“他是我的独生孤子,生下仅九个月就失去了父亲。我历尽千辛万苦把他拉扯大,我会舍得把他送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去吗?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更应以身作则。今送子参军,我们决心以身许国,您难道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田指导员深受感动,周咏南母子双双被录取为第十六期学员。《救国日报》以《母子从军抗日》为题,报道寡母孤儿的雄心壮举。毕业后,周咏南分配在第九战区湖南前线的53军,任政治部中尉干事,驻守湖南津市。黄天分配在第六战区,驻守湖北恩施。在军中,周咏南主动要求下连队,上战场,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她审时度势,提出把随军家属组成女兵参加抗日,以减轻部队拖累,并广收流亡女青年共同保国。这项建议深得军长嘉许,并批准于1943年1月正式成立女兵连,直属军部。周咏南担任上尉连长。

1943年5月,鄂西会战期间,我军在白羊堤一线与日军鏖战,日军始终未能突破津市防守线。11月1日,日军主力部队第116师团从四十公里外的藕池向津市扑来,企图将第44军歼灭,以洗鄂西会战之仇。在津市保卫战前夕,正在湖北石牌前线杀敌的黄天收到母亲的一封信。信中说:“尔我母子,既以身许国,勿以安危系念。母如马革裹尸,志所愿也,希继承吾保国之志,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所愿也。”信虽简短,但字里行间充溢着视死如归的气概。8日,日军第116师团突破白羊堤防线后,增加兵力和装备,直逼中渡口、小渡口,企图强渡澹水,直取津市。当此危急之际,防守中渡口阵地的正是周咏南率领的女兵连。日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向津市发起一次又一次地猛烈进攻。女兵连最后与日寇短兵相接,展开了白刃战、肉搏战。周咏南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镇定自若,毫无畏色。凭着自幼练就的出色武功,她凌厉应战,连杀五敌,其中就有日军中队长松木。当她被流弹击中大腿倒在血泊中时,仍强忍剧痛,指挥女兵抗击来犯之敌。后被赶来的援军救出阵地,送到129兵站医治。伤愈出院后周咏南因战功调任129兵站医院新闻室少校主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周咏南认为报国之志已偿,毅然提出解甲回乡的请求,仍执教于白地市中心小学,以教书为乐,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