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讯 这是一条英雄江,我国境内叫怒江,流经缅甸叫伊洛瓦底江。8月6日上午,我们手捧鲜花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这条江边,祭奠长眠于江中的抗战英烈张琦营长,默默地祝愿烈士英灵永不朽。
七十三前的1942年4月的一天,在仁安羌战役中牺牲的张琦营长的棺木被放上了小船,准备运送回国,当小船行至半路时却遭到了日军的突袭。残阳如雪,硝烟弥漫,张琦的躯体连同小小的木船,永远地沉入了伊洛瓦底江。
张琦,1910年出生于祁阳县文明铺,毕业于南京中央军校十三期,曾任孙立人文书。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张琦担任新编38师11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
在腾冲县城新建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我们找到了张琦的名字。滇西抗战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资料的缺失,张琦的“琦”字刻成了“山”字旁,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凭吊。在国殇墓园里,到处呈现着远征军的纪念设施,这里有忠烈祠、阵亡将士纪念塔、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前来祭奠。
接待我们的中国远征军研究专家伯绍海介绍,为了切断援华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滇缅公路,抢夺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1942年2月,日军由泰国大举进攻缅甸,英缅军全线溃退。4月14日,包括驻缅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英军第一师7000多人退守到仁安羌,不料陷入日军两个联队1.1万人的围困中。
“英国的士兵想讲点派头,撤退到哪里都不紧不慢,到仁安羌之后,睡梦中就被日军突进的快速部队包围。当时,一些新闻记者、传教士、商人,甚至还有一些军属都随行在队伍里,他们绝望的情绪传播得很快。”伯绍海说。
仁安羌位于缅甸中部,是缅甸重要的石油原产地,二战时期,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正在曼德勒布防的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前往救援。
“孙立人将军答复,三天之内一定把你的部队解救出来,这是一个中国军人的承诺。孙立人将军这个人用兵也很大胆,他只派出了一个团,就是113团。”伯绍海侃侃而谈。
113团的团长是湘籍将领刘放吾,张琦担任少校副团长兼3营营长,全团大部分战士都是湖湘子弟。接到命令后,刘放吾率领113团近一千人连夜赶往仁安羌地区,孙立人将军完成布防任务后也立即赶赴前线现场指挥。
4月18日夜,113团猛攻敌营,张琦的三营担任主攻任务,他指挥3门迫击炮,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东奔西跑。全营战士在他的带领下奋勇杀敌,越战越勇。
“仁安羌这一次军事行动突然性非常强,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日军从来没有遭遇过战斗力这么强的部队,这一打一下子就把日军的部队冲散了,打垮了。”伯绍海说。
缅甸的4月,骄阳似火。113团官兵连续激战了20多个小时,伤亡过半。4月19日,张琦赶往三营八连阵地指挥作战,突然,敌人的机枪猛烈向他扫射,张琦躲避不及,背部中弹数发,血洒缅甸,壮烈殉国,时年32岁。下午5点钟,怀着为营长报仇的全团官兵彻底击溃了敌人,占领了仁安羌。
“张琦营长是仁安羌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军官,这也成为孙立人将军一辈子的伤痛。将军晚年在台湾的时候,每年清明节都会对着张琦牺牲的方向进行祭奠,缅怀他的这位老部下。”伯绍海伤感地说。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入缅远征军取得的首次胜利,解救了7000多名英军和500多名英军俘虏、传教士、新闻记者,毙敌700多人,远征军阵亡202人,伤300多人。新38师以一个团解救英军一个整编师,创造了以少胜多、扬威异域的辉煌战例,被人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时解救出来后,英军抱着中国士兵大喊大叫,说‘中国恩人’,都竖起大拇指。随行在英缅军队伍里的记者也非常感动,当年做了很多报道。”伯绍海激动地说。
在祁阳县浯溪镇的一座民房里,我们见到了张琦烈士的外孙女杨玉梅,她拿出了三张写满文字的纸张,告诉我们这是张琦副官张祖龙写的,张祖龙回忆了张琦牺牲的经过。
“当年张琦从家乡祁阳带走了136人到缅甸抗日,大部分都牺牲了,只剩下三个人回了家,现在这三人也已经去世。”杨玉梅心情沉重地告诉我们。
仁安羌战役结束后,38师追授张琦为中校军衔,英国皇室为感谢中国军队解救英军的功勋,特将一枚银星勋章颁发给张琦烈士。1989年,这枚勋章从孙立人将军手中辗转交到了张琦烈士的亲属手中。
1990年,张琦被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2013年7月7日,辗转71年后的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202位阵亡将士魂归故里,包括张琦烈士在内的阵亡将士总灵位安放在衡阳南岳忠烈祠,湖湘子弟终于叶落归根。
2014年9月1日,张琦入选民政部公布的首批抗日英烈名录,300名英烈中湘籍烈士18人,张琦是唯一一位牺牲于国外战场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