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签署命令为二炮湘阴人谭清泉授勋
岳阳日报
 
09-06 09:16

岳阳日报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典前夕,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96315部队42分队高级工程师谭清泉“砺剑先锋”荣誉称号。谭清泉是此次被签署的唯一1名个人荣誉代表。

9月1日,谭清泉受邀赶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当日,记者来到谭清泉故乡——湘阴县南湖洲镇谷贻村,对话英雄的家人和战友,探访“砺剑先锋”背后的故事,揭开这位铁肩担起“大国长剑”的共和国军人的另一面……

第二炮兵某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男,汉族,湖南湘阴人。1956年出生,1976年入伍,1977年3月入党,1981年7月毕业于第二炮兵技术学院(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前身)本科学历,专业技术四级,专业技术大校军衔。

谭清泉作为“二炮”培养的军校大学生、导弹专家,在基层一线为我国战略导弹事业奋斗了39年。他刻苦钻研导弹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和故障200多个,取得科研成果20余项,牵头研制模拟训练装备80多台(件),编写专业教材28本(套);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2003年、2008年连续两届被评为第二炮兵导弹专家,2007年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2013年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特别是2011年身患癌症后,他仍恪守“活就活在导弹旁、倒也倒在阵地上”的誓言,事迹特别感人。其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人民网、中国军网等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不当干部要当兵

谭清泉18岁高中毕业后,在老家任村民兵营长兼团支部书记。那一年,他组织当地群众支援益阳烂泥湖围垦。

几个月后,竣工典礼时,100多米高、数公里长的泥大坝,突然轰然倒塌,原本造福于民的农业建设,由于当时的领导决策失误和施工建设不科学,反而演变成一场灾难,几公里外的农田都在翻泥浆。

农村科技和知识的落后,深深地触动了谭清泉,他陷入沉思:没有科技和文化作支撑,单靠蛮干,建设不好家乡!

年底,正好碰上冬季征兵,急着“走出去”的谭清泉,瞒着家里请了三天假。应征一路绿灯,却遭到父母极力反对:“你是老大,要留在家里出力”。

那时,家里有劳动力,就是生活有希望。谭清泉下面1个妹妹,两个弟弟,一家六口,单靠父亲在信用社的一份微薄工资维持家用,为了支持哥哥读书,妹妹小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学业,帮家里出工。

谭清泉从小便帮家里攒工分,14岁时“双抢”出工,一条扁担,两只箩筐上下垛一起,一肩挑起四箩筐稻谷,在田坎上健步如飞,同龄孩子出工计5分,他和成年劳动力一样能拿10分。上高中时,谭清泉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施完猪、牛粪,割几担草后,再赶10多里路去上学。

当时的谭清泉,还是当地作为乡镇干部培养对象的好“苗子”,听说他要当兵,组织上也不肯放人。谭清泉急红了眼,偷偷找到征兵负责人表决心、求支持。征兵负责人随后找到乡镇:“谭清泉非要不可!”

而大年三十,父母这关还没过。谭清泉躺在床上装病,不肯吃年饭。父亲知道儿子的“病”,最终同意了谭清泉去当兵。

入伍前头一天晚上,父亲语重心长:“出去了,就要干出名堂来!”

八分钱免费邮戳换来一顿痛骂

谭清泉刚入伍时工作忙,很少回家,对家人的思念,常常寄托在一封封信笺上。

一年后,谭清泉入了党,不久便成为一名干部。父亲收到了谭清泉从部队寄来的喜讯,信封上,仍然印着一个免费三角邮戳。当时这种免费邮戳,只有普通士兵才能享受。

虽然被免掉的邮戳费用只有八分钱,但父亲在回信中雷霆大火:“你已经是干部,为什么还在用免费三角邮戳?一名优秀的军人,决不能贪图国家一点便宜,你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种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自小就熏陶着谭清泉。儿时,姥爷就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意,谭清泉小名“牛妹仔”。谭清泉的父亲也一生勤俭奉献,任劳任怨工作在农村信用社一线。

刚到部队前两年,谭清泉开推土机,父亲在信中一次次告诫儿子,要勤恳踏实、不讲条件、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苦学本领,干出成绩来。

两年后,谭清泉入第二炮兵技术学院(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前身)学习,军校战友刘长庚回忆:“军校学习期间,老谭兼任了我们区队的副区队长,同学们晚上大多是十点下自习,但他经常12点才回寝室。下课后老谭经常拿着教本或作业追着老师问问题,成绩在本专业名列前茅。老谭非常细致认真,动手能力强,大三时有一项作业是组装收音机,老谭不仅组装快,且质量高,受到了表扬。”

永久的遗憾

对不起父亲,是谭清泉心中永久的遗憾。“父病危,速回!”

1991年底,谭清泉在河南某部当副营长,收到了一封家里拍来的电报。当时谭清泉正在担任一项重要任务,他把电报偷偷地藏了下来,没有跟部队领导汇报。“父病危,速回!”一周后,谭清泉紧紧攒着第二封电报,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顿时热泪盈眶:“父亲走了!”

谭清泉19岁参军,一直是父亲引以为豪的骄傲。部队经常来喜报,父亲逢人便说,“儿子了不起,又立功了”。父亲知道儿子部队工作忙,家里大事小事,从来不给他添麻烦。当天,谭清泉才刚刚圆满完成任务,他连夜拦了辆煤车赶到洛阳,奔上了回家的火车。

其实,家里拍第一封电报时,在信用社上班的57岁的父亲,收完贷款刚回家,便突发脑溢血,当晚就永远离开了挚爱的工作岗位。

等谭清泉赶回家里,父亲早已入土为安。谭清泉悲从中来,跪倒在大门口的台阶上,号啕大哭,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三天后,谭清泉便赶回了部队。在父亲入土为安后的第一个春节,他本想弥补没有送别父亲的遗憾,按乡俗给父亲“拜新年”,但因为工作,还是没能赶回来。“老弟啊,我仍回不来,你替我多烧几个包(祭奠亡人的纸钱)吧。”今年中元节前夕,弟弟谭乐根接到哥哥谭清泉的电话。

没能兑现父亲临终嘱托

“老弟啊,你条件不好,儿子也大了,我也不能给你什么支持。”“哥,没事,我没指望你能帮我。”

谭乐根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哥哥在电话里满是歉疚。在谭清泉老家,乡亲们常对谭乐根说,哥哥都正师级了,难道没有给你们支持点?

24年前的那天晚上,父亲咽气前,家里还欠3万多元的债。弥留之际,父亲托人给谭清泉留下话:“你是老大,家里的担子就托付给你了,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但谭清泉没能兑现。家中一个妹妹,两个弟弟,至今两个在家务农。

在益阳市政维修公司的二弟谭永红,至今仍对大哥谭清泉没有在部队提干时给予关照而耿耿于怀。

那一年,恰逢大哥谭清泉所在的导弹旅在家乡招兵。18岁的二弟谭永红体检、政审一路绿灯,入伍来到部队。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立功受奖,被推荐为提干对象。

消息一出,有人私下议论:“谭永红有个当军官的哥哥,这军官是当定了。”

当谭永红满怀期待找到哥哥家里,刚一开口,哥哥却说:“你能提干,这是好事。但权力不是‘通行证’,如果想要哥打招呼,你还是回去。”“都是提干,帮别人也是帮,帮我也是帮,就不能帮我打个招呼?”谭永红跟哥哥急红了脸,最终也没能当上干部。

转业多年,谭永红到现在还是市政维修公司的一名普通筑路工,连编制都没能“混”到。

“忍不住想抱抱他”

洞庭湖畔,谷怡村生机勃勃,青翠的稻田一望无际,清冽的泉水缓缓流淌。

一栋上世纪90年代的两层红砖房,在堂屋的一边,谭清泉的77岁的老母亲就住在一楼,由老二谭乐根照料生活起居。“高兴呢,争了光!”老人三年前中风,听力下降,吐字不太清楚,从新闻中获悉儿子被评为“砺剑先锋”,她反复地重复这句话,一脸的幸福和骄傲。

谭清泉从军后几年才回来一次,每次不超过两晚,有时吃完年夜饭,就急匆匆赶回了部队,回家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是2011年刚做完肺癌手术,在西部的导弹发射基地呆了半年后,在家里待了一个星期。

老人思儿心切,中央七台军事频道,每天必看。看见军装,老人便如同看到了儿子。屏幕中真的出现儿子的画面,老人便老泪纵横,凑上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儿子,“忍不住想抱抱他”。

环顾老人简陋的家里,除了电视,值点钱的家具就只有一台已经生锈的电风扇和一台小容量冰箱了,几件家具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家具,墙上满是雨水渗漏的斑驳。

老人床头衣柜的抽屉里,珍藏着儿子年轻时从部队寄回的一沓照片,老人说:“儿子在为国家做大事,我们不能拖后腿,尽管他不在我身边,但一星期要打好几次电话呢!”“天气冷,让母亲别出去。过年回不来,最好别告诉她。快过年了,家里多交点电费,让她用电取暖,煤火不上身,还容易中毒。”去年春节前夕,谭乐根收到了哥哥发来的微信。重任在身,哥哥春节又赶不回来。

今年8月母亲生日,谭永红收到大哥发来的微信:“我经常出差,回不来,你请好假,多陪妈妈住两天,帮我尽孝。”

“我不坚守谁坚守”

人生,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谭清泉说:“人一辈子不可能干成很多大事,我只坚持干这一件事,不辜负祖国,不辜负部队,不辜负家乡父老,就问心无愧。”

谭清泉说,那年他如果当了厂长,人生就是另一条路。那时,正值中央军委号召全军经营自给,谭清泉所在部队正在扩建鸡场,要在基层选一名优秀人才当厂长。谭清泉是优秀连长,基层的老典型,被确定为最佳人选。

当时,养鸡场一年有1000多万元的收入,有几百名员工。战友们都说:“谭清泉发财的机会来了。”

但谭清泉却找到负责领导:“虽然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作为军人,我是来练兵习武的,养鸡场不适合我,我希望还是干我的老本行。”他举荐连队指导员去当了厂长。

在谭清泉的人生旅程中,有很多次这样的机会。许多身边的战友或大学同学,或当了将军,或转业去了地方,同在一起共事的12名大学同班同学,最多的那两年走了6个。但谭清泉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与青山为伴,与导弹为伍。

“请”不动谭清泉的北京老战友说:“老谭,你就是舍不得你那个破专家。”

这时,谭清泉总是说:“我在山沟当我的高工,你在北京当你的将军,都挺好。”

其实,在谭清泉的心里,始终有一杆秤。官虽然越当越小,但自己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全靠在实践当中慢慢积累,国家多年的培养,国之重器的使命与责任,岂能因个人利益忘了当初许下的诺言。都走了,我不坚守谁坚守。

“父亲节,为母亲流泪”

自从丈夫谭清泉确诊为肺癌,每次微笑着送丈夫出门后,妻子石一艾总要背过身,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

她一次次告诫自己,哪怕这是最后一次送丈夫上班,也不能有丝毫挽留。导弹事业,就是丈夫生命的全部。

在战友的心里,谭清泉的爱情充满了浪漫色彩。谭清泉在第二炮兵技术学院学习时,经人介绍,和益阳姑娘石一艾相识,通信两年后,仅见了一次面,就在双方父母的包办下走在了一起。

石一艾没有料到,婚后等待她的,是长达13年两地分居的婚姻生活。就连唯一的儿子在北京结婚,谭清泉也因为工作,没赶来参加婚礼。“丈夫调回北京,与儿子一家人团聚”,成为石一艾心里最大的愿望,但谭清泉却先后四次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

一次,与谭清泉感情很好的大学老同学,有意调他来北京工作。这个单位科研项目多,住房条件好。此时谭清泉正在担任某型导弹首发任务,他婉言谢绝了这位老同学的好意。“老谭,我一定调你来北京。”在火车站送别时,老同学用餐巾纸写下一行字,用水贴在火车窗户玻璃上,两人都流下了泪水。

石一艾得知丈夫肺癌后依然拒绝了去北京的机会,她终于“爆发”了:“呆在山沟里吃苦受累几十年,现在年纪大了,又得了病,你不能再这么不顾死活!”“即使明天就要倒下,也要倒在阵地上,埋在导弹旁!”谭清泉斩钉截铁。

后来石一艾一次重病住院,谭清泉仍不在身边,她对儿子说:“最放心不下你爸爸,他一点都不爱惜自己身体,我怕我走了,没人照顾他。”

儿子潸然泪下,写下一篇《父亲节,为母亲流泪》的感人日记。

清泉,流淌在大山最深处。39年忘我牺牲,谭清泉用忠诚、担当、奉献,擎起“大国长剑”。

砺剑先锋,无疑是最高的荣誉和肯定。但谭清泉却有些措手不及:“苦和泪是所有官兵的,但名和利却被我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