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精准扶贫 年均“减贫”7300余人
红网道县站
 
08-31 16:16

红网道县站8月31日讯(通讯员 何云飞 蒋晓国 郭继林 谭诚)“有了新修建的水沟水渠,我们全村亩农田水旱无忧,今年早稻亩产比往年增收50公斤。”8月29日,正在农田里为禾苗看水的道县坦口村支部书记何义纯深有感触地说,“有了水利的保障,我村晚稻面积比去年增加了300来亩,仅此一项就能直接为村民人均增收近1000元以上。这是去建整扶贫工作队的功劳啊。”

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脉北麓,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场(街道),58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9.6%。现有省级贫困村63个、贫困户1439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536人。近年来,道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坚持“输血”与“造血”双管联动,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着力推进扶贫攻坚,成效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道县各扶贫工作队成立了以县级领导任顾问,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后盾单位及所在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建整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所在乡镇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书记统筹落实,党委组织委员分管落实,并派1名干部协助县工作组作为工作队员常年驻村,主要承担服务、协调、宣传、施工等职责。同时,工作组建立健全工作、学习、生活、考勤等制度,形成建整扶贫的长效机制,有力有效地推进建整扶贫各项工作。今年,该县从县直和省、市驻道单位选派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全县63个省级贫困村都安排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其中市级驻村帮扶工作队3个、县级驻村帮扶工作队49个、乡(镇)级驻村帮扶工作队11个。

同时,道县按照项目争取、部门支持、村民出工(出资)的方式,抓紧筹建,确保在农村环境、水利灌溉、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开展,解决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延缓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制约村集体经济培育发展的基本农田灌溉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累计投入5600余万元,为贫困村硬化村道210余公里,兴修水沟水渠122.5公里,清淤山塘76口,修建村级活动中心24个,开办村级幼儿园18个,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8个,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3万人。

此外,道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帮助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壮大村组经济,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实现内生发展。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结合村情,瞄准市情,充分发挥贫困村水田少、山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经济林、畜牧养殖等为主的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1-2个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注重智力扶贫,积极邀请市县有关专家进村入户,指导村民科学种养殖,加强对村民的技术培训,通过扶持致富示范户、种养大户等方式,积极发展山羊、生猪、家禽等养殖大户,形成示范辐射效应,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针对贫困村没有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较薄弱、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的现状,加快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步伐,大力鼓励支持农村能人、致富能手承包荒地荒山,发展优质经济林;组建村组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销售、科技、务工等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全县122个贫困村90%的村有了自己的产业,累计开发脐橙8.7万亩、油茶5.8万亩、杉木1.2万亩、厚朴6000亩,蔬菜2.5万亩,烤烟3.2万亩,基本形成了脐橙、生猪、灰鹅、渔业、油茶、烤烟、厚朴、糁子、山羊等10类主导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不断引进工业企业,打造农业基地,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产业工人转变,有资金的农民向种养大户转变,有技术的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加快其脱贫致富步伐。据统计,全县总的贫困人口“十二五”期间人均增收近2000元,年均“减贫”7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