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八旬老人忆躲兵生活 一口箱子装全部家当
长江信息报
 
08-28 09:37

长江信息报讯家住岳阳市检察院家属区的八旬老人王兴起,至今仍保存着一口老旧的箱子。这只传承了六代人的看似很普通的箱子,不仅仅是王老的祖母冯氏来王家时的嫁妆,它还记录着侵华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陪着王家人度过了那8年颠沛流离的苦难岁月。

子孙争抢的“传家宝”

记者昨日在王老家中看到,这口长宽高分别为75、40、50厘米的木箱子,外面包裹着一层暗红色的皮质,四角和锁扣以及两个拉手全是铜质。工艺并不新颖,但实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已是漆片斑斑,早已失去了当初的华美。

王老告诉记者,这口箱子在他的老家长沙春华山“生活”了百来年。1961年,王兴起带着妻儿回老家探亲时,祖母考虑他在岳阳结婚生子时没能给其任何礼物,于是把她珍藏的这口箱子赠给了王老。“这是她老人家的盛情厚意,我一定会永久性地保存它。”王兴起猜想,老人家可能还有一层未能说出的意思——这口箱子经历了抗战年代战火的洗礼,对王家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希望后人不要忘记当年的历史。

这口箱子也就这样从长沙到了岳阳,成了当年王家唯一体面的家具。户口簿、粮本、多种票证和稍值钱的东西都放在里面,加上一把三寸多长的“牛尾锁”,穿过两个铜圈眼锁上,这便成了举家当年的“金库”。

如今,这口箱子到岳阳来已经50多个年头了。随着王兴起工作的调动,住房的调整变动,它又不知辗转了多少次,但王老丝毫没有抛弃的念头,“这可是我的家产呀,还带着祖母的一番深意,我必须珍惜它。”王老说,当年自己还特意买来红漆,先后两次给它做了“美容”。

对这口箱子的珍惜,除了情感上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年经济条件不允许。“当年的六口之家,生活压力大,实在掏不出多少钱来置办家具。”王老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自己更将其视若珍宝。每当王兴起给儿孙们讲述它的来历和经历时,儿孙们无不动情,都希望能将这个箱子由自己继续保存下去。

这口箱子究竟对于王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王老向记者讲述了其陪伴王家人在战争年代的故事。

逃难时装着全家的“财产”

王兴起的老家在长沙县春华山(现春华镇),这里是长沙通往平江和江西的交通要道,水陆交通便利,素有“小长沙”之称,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沙“文夕大火”后不久,日本鬼子又把魔爪伸向了春华山。

王兴起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一个夜晚,得知日军要打到村里来了的消息后,祖母立即召集一家人收拾衣物和主要日常用品躲兵,这口箱子就成了一家老少逃难时的“集装箱”。“那时,我们全家连夜逃到了离春华山街上几里路的门闩冲。”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老依旧愤慨不已,他说鬼子一到春华山,即从街头到街尾摆开多个火点,点燃了大火,顿时火光冲天,几百户商铺瞬间成了火海。

这场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好在人员都已躲逃,没有人员伤亡。”王老说,但整个春华山街上全是残垣断壁,王家的几十间木质楼房,烧得只剩一间猪栏,“全家的所有财物,就是这口箱子里装的几件换洗衣裳和日用品了。一家八口,穿的在身上,吃的在肚里。”

陪着王家人躲避战火

在抗战的八年中,这口箱子一直伴随着王家人四处流浪。“当年日本鬼子一直据守在春华山一带,隔三差五就去杀人放火打劫,百姓们苦不堪言。”王老说,这口箱子陪着一家人在门闩冲、细茶坡、埧上屋、曹家苓以及长沙浏阳交界处的界背屋等地四处躲避,“几年时间,我们不知道躲了多少地方,时间长的能躲个十天半月,短的一两天,甚至有些地方还没安顿下来就要马上换地方继续逃难。”看着这口已经陈旧不堪、皮表凹塌、骨架松动的箱子,王老感叹,当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让一家人恨极了日本鬼子,目睹日军惨绝人寰的行径,无力反抗的百姓只能盼着军队早日打跑这些侵略者。

让王老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1942年下半年的一个傍晚,一家人扛着箱子前往浏阳县的界背屋去躲兵,在一条山路上,遇上一群准备宿营的日本鬼子,“他们背着从老百姓那里劫来的粮食、鸡鸭和蔬菜,叽里哇啦地向我们靠近,贼不溜秋地盯着箱子。”王老说,虽然听不懂鬼子们的话,但大家都明白他们是想从箱子里捞出点什么。“父亲见状主动把箱子打开,让鬼子搜查。”王老告诉记者,见到只是一些换洗衣物后,鬼子恼羞成怒,合上箱盖,对着箱子猛踩一脚,接着又是猛刺一刀,箱盖被踩瘪,皮子被刺穿,这口箱子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严重“受伤”。“虽然事隔70多年,箱子也已经很旧了,但我们从没有打算遗弃这口箱子,就是鬼子刺刀留下的痕迹,我们也原原本本地让它留在上面,作为日寇侵华的铁证。”王老说,他希望后人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