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助巢实践队的同学们采访空巢老人
永州新闻网8月28日讯 时代催促着村庄的人们走出去,怀着告别乡村的梦的年轻人,放下肩上的锄头,收拾行囊准备依靠年轻的身体去大城市闯闯。留下年迈的父母独自耕作,造成了今天农村独特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近日,记者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助巢实践队的同学们一起来到零陵区接履桥镇四达亭村,探究农村空巢程度及空巢老人的心理变化。
四十年未曾离开农田
集体农业生产时期,李少忠和妻子郑素云每天都得去生产队做农活,不分昼夜,很晚他们才扛着锄头拖拉着身体回到家。每天天没亮,又回到田地里劳作;中午回来的时候,刚生火做饭,大队干部就拿着大喇叭过来,到每家每户喊,男人的应该去干什么,女人又该干什么,就这样,没有休息李少忠和妻子无奈地回到田里。
当时,大队常常开会,早上开,下午也开,不分时间,会结束了就得去干活。天天有干不完的活,但是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却很低。粮食分配是根据工分来算的,一个家里有多少个劳动力就会分到相应量的粮食。李少忠家常常吃不饱。那时他们吃的的菜不过是腌制的辣椒酱和豆子酱,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营养,只是帮助吞咽干巴的米饭罢了。
李少忠夫妻生了孩子以后,两人整天还是得跟着生产队出去做农活。“月子都没坐完就要下田地,连家里的奶奶为了工分也不得不出去做事。”郑素云回忆道,两个小孩只能自己在家躺床上,在柴火堆里打滚,在地上爬,没有人看管。
如今,郑素云已经64岁了,她和患病丈夫仍然在田间劳作。白天去干农活时,还得带着自己的两个孙子,有时晚上还得走两里多地到儿子媳妇新建的房子里给儿子守屋。
实践队员向老人讲解手机如何看电视节目
为什么不让儿子留在家里,如果孩子在身边,这样她和丈夫的生活可以方便很多,郑素云告诉记者:“谁不希望孩子在家呀,但是在家没钱呀,儿子五六年前结的婚,建房子时欠了一屁股债,在家种田猴年马月才能还清,更别说送孩子上学了。”郑素云夫妇虽然希望儿子能够留在身边,但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低头。
八十年的大小姐,九十岁的人
12岁盛桂英作为童养媳,从木斗岭的盛家嫁到了四达亭村的家境富裕的吕家,奶奶眯着眼告诉我们当时她是坐在红轿子里抬到吕家的。刚嫁到吕家的时候,盛奶奶田地里的活也不太会干。当盛奶奶要去田间干活时,她在田间的这一头,婆家的奶奶就会站在田间的另一头,告诉她怎么干这些地里的农活。盛奶奶说,婆家的奶奶对她很好,教会了她很多。
盛奶奶的老公吕爷爷在当时算是文化人,既会写对子,还会拉二胡。盛奶奶说:“吕爷爷是性子很好的人,村里的人都很待见他,名声很好。吕爷爷到村干部家里去办事,村干部也会非常客气。”
1943年,当时二十多岁的盛奶奶顶着大肚子在田间耕作时,两个日本兵在田边看着她,吕爷爷看到后很是害怕,但还是鼓起勇气跟鬼子喊道:“太君呀,我的老婆胆子小,你们站在那儿她害怕。”听到这话后,日本兵似懂非懂地走开了,现在回想起来盛奶奶心里都很后怕。
日本兵在村庄烧杀抢掠时,村子里所有人为了躲避鬼子抓壮丁,逃到外边去了。在逃亡之前,吕爷爷将自家的金银财宝等东西用大袋子装起,藏到了臭烘烘的茅坑里防止被鬼子抢走。
一两月后,日本人走了,吕爷爷和村里的人们便又回到了村子里,回来后吕爷爷发现自家的红木家具等很多东西都烧了,但是茅坑的金银财宝是还在的。在盛奶奶庆幸这些东西都还在时,吕爷爷却将这些财宝,包括盛奶奶嫁过来时带着的一些嫁妆,全都交给了村里的负责人吕定保用于村庄的重建。
“当时知道以后,哭了很久,很伤心。”盛奶奶埋怨吕爷爷不应该把家产全部捐出去。虽然时隔这么多年但对当年藏宝物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一边说着还一边用手演示着当时如何用大麻袋装财物。谈到把贵重财物捐出去时,现在还惋惜地叹了口气。
吕爷爷51岁时就去世了,盛奶奶不得不带着三个女儿和15岁的儿子继续生活。2014年,盛奶奶的儿子因心脏病突然离世,时年48岁。如今,盛奶奶和自己的儿媳一起生活,儿媳非常孝顺,每天不仅照顾奶奶,还会到田间劳作。盛奶奶的儿子有三个孩子,两个孙女都嫁到广东惠州,25岁的孙子在广东打工。平常的时候只有盛奶奶和她的儿媳两个人在家。盛奶奶的孙女有时候会回来待上十天半个月,盛奶奶的女儿一到两个月会回来看望奶奶,她的孙子基本上一年才回来一次。老人这一生很幸福惹人羡慕,年轻时丈夫体贴且有才华,年迈时女儿和儿媳、孙子孙女们也很孝顺。或许是当年作童养媳时有人服侍,奶奶养成了大小姐脾气,但不知这脾气又有多少个十年。
有种苦叫做一辈子
兰香奶奶四五岁的时候,在家没有饭吃,常常挨饿。有一次,她爸爸跟她说带她去外面找点吃的,她满满兴奋,跟着到爸爸到了梳子铺,结果却被爸爸给当了,留在一个卖肉的人家里。后来得知是爸爸打牌输了钱,欠了这家人的债,家中没钱爸爸就将她骗到这里卖给人家当苦力或是留作小媳妇。
妈妈发现她被当了之后,心理着急得狠,骂自己的丈夫心狠,又赶紧想办法,将家里的锅、碗等一切能卖得现钱的东西都给卖了,最后终于凑齐了可以赎回兰香的钱,拿着这钱就往她被当的地方赶,到了梳子铺的卖肉的这一户人家,当妈妈推开关着兰香的门时,她因为哭累了正在凳子上睡觉,妈妈将她给叫醒,当她看到妈妈时立马委屈地哭出来了,妈妈也抱紧她哭一直责怪自己的无能。兰香奶奶说:“如果我妈妈不拿着钱来赎我的话,我早就已经饿死了。”
兰香奶奶25岁的时候从邻村嫁到四达亭村的。兰香奶奶说,她嫁到这边来之后得了坏血病,那时很难医治。因为这病她当时住了两次院,好几次差点就要死过去了,靠着吸氧才活过来。那时也没有生孩子,直到二十八岁病好了以后,才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兰香奶奶丈夫还在世时本有一个儿子待在家里,她老伴去世的头一天晚上,兰香奶奶看到家里有两只鸡比较大了,就让在家的儿子到集市上把鸡卖了。第二天早上,她儿子就赶着早班的客车,上街卖鸡去了,结果那天上午的时候,她老伴坐在炉火旁烤火时,突然就倒地了去世了。兰香奶奶老伴去世时,另外两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得到爸爸去世的消息从外面赶回来时已经是当天下午四点了。
现在兰香奶奶也有高血压,每个月都要去当地诊所量量血压、买些降血压的药。她告诉我们自己很怕像丈夫一样因为高血压突然离世,害怕都在外打工的儿子们连她离世都不知道。
【记者手记】常回家看看
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即便孩子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一次,老人也没有怨言。但是,孩子走得再远,始终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他们嘴上说不用惦记家里,但心里却盼望孩子能经常回来看看自己,陪自己说说话。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来自儿女的亲情爱护。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治愈老年人身体上的病痛,但是无法抚平他们心灵上的空虚。即使医院有高水平的心理医生,也难以排解老人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
尽孝应趁早。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把赡养老人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完成,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尽量陪伴,外出打工的能回家时尽量回家,实在回不去的也要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下老人,报告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只有这样,老人才是幸福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不仅是家庭的宝,更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他们。(记者 于光林 通讯员 王信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