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8月26日报道 2015年5月14日,深圳第十一届国际文博会。会上,花垣县十八洞村展销的传统苗绣品仅3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其中:“凤求凰”“富贵花开”“喜鹊闹梅”三幅壁挂被顾客以7000元的高价买下。组织者始料未及之后,更是信心陡增。
深山里的十八洞村,通过发展苗绣产业,着力打造“美丽经济”,“绣”出了一幅苗乡好风景。
“巧媳妇”重拾绣花针
“十八大精神起春风,十八洞村民怀新梦。妇女拿起绣花针,‘绣’出家园处处春……”夏末秋初,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家院坝里,山风吹拂,笑声盈盈。10多个苗族妇女飞针走线,轻巧自如:绣布上的花、鸟、虫、鱼等栩栩如生。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视察,作出了精准扶贫的指示。座谈时,石顺莲提出了发展苗绣产业的想法,得到了赞同。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和要求,使该村一度尘封的苗绣手工技艺被重新掀开了“盖头”。
苗绣,是一种文化,从历史走来,正迈向文明。苗绣是一项手工细活,十八洞发展苗绣产业,历史地落在村妇女身上。
2014年初,州政府召开十八洞村苗绣发展专题协调会议,确定由州妇联牵头,民族、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的工作协调机制。
为抓好苗绣产业的实施,两年来,省、州、县妇联三级联动,在十八洞村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妇女在家门口灵活实现就业的“精准扶贫”之路。其间,倾注了各级妇联人的心血:组织人员对苗绣市场进行系统调查;培训妇女,提高刺绣技术水平;上争外引,共投入资金60多万元用于技术培训、购买原材料和开辟市场。多措并举,激活了十八洞的“一洞春水”。
62岁的龙美芝,以前围着灶头转,现在每3天就能绣出一条“牡丹”围巾,5天可赚到300元。如今,其老伴只要她在家专心绣花。
“真没想到,小小绣花针也能讨饭吃!”
“小时候跟大人学过,现在,我不仅把丢失了10多年的手艺拣了回来,在家里就能挣钱,还可看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干农活……”绣女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新产业催生新面貌。石文祖、杨五香等村里20多位“巧媳妇”重拾了久违的绣花针。杨巧珍、吴正花等10多名常年打工在外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苗绣。就连从四川嫁过来的新媳妇罗旭琴,10岁的小龙苗也有模有样地穿起了绣花针。苗绣,快速成长为村里五大产业之一,映红了十八洞的“半边天”。
五彩线绣织“富贵花”
龙凤和鸣吉祥来,牡丹花开迎富贵。发展苗绣,十八洞村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全村939人中有妇女301人,60岁以下留守妇女172人,具有苗绣基础的就有43人。有良好的组织优势:2014年5月,经妇联协调,村里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老支书石顺莲被推选为合作社的董事长。
合作社成立后,实行“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妇女们的织绣水平。去年6月以来,先后举办了10多期苗绣培训班,邀请了知名苗绣传承人到村进行集中培训、分自然寨培训,参训妇女达1000多人次。吴新兰、吴正花等村民还主动远赴贵州松桃拜师学艺。如今,合作社已培养出熟练绣工54名,每人每月能领到工资1500元以上。村里还评选出杨明先、石拔金等8位“苗绣能手”。
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石顺莲介绍,目前,已有社员54人,将来还要扩大到100人左右。从事苗绣的妇女已辐射到周边排碧、四新、双龙、板栗、马鞍5个村近20户,她们的绣品与社员的同等对待。
“绣这朵牡丹,可得30多元工钱。”村民吴进英展开手中绣制的牡丹花欣喜地说,“一人一天可以绣两三朵哩!”新人培养起来了,之前不懂苗绣的村民杨珍姐如今也学精了苗绣手艺。
为解决苗绣品的销售,合作社先后与花垣五新苗绣、湘西金毕果、金田苗绣、湘西指尖生花、蚩尤美苗乡等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由公司提供原材料和绣样、合作社农户负责织绣加工,再由公司根据每件绣品的质量负责收购,并付给加工费。
目前,合作社与相关公司签订了近百万元的订单合同,累计回收苗绣半成品9000余件,付给合作社农户加工费30多万元。这五彩线绣出了十八洞的富贵之花。
“针功夫”打造好风景
“荷花亭亭,鸳鸯戏水……这块围巾有和和美美、白头偕老之意,采用双面绣法,针脚细密,真是太漂亮了,我买下了!”
“这套苗服做工精巧,花红叶绿,喜鹊报喜,衣袖和裤脚上的图案还特别有意思,看看,每朵花、每只鸟的神形各异,绣技巧夺天工,我们订6套吧。”在十八洞,10多位外地游客兴致勃勃欣赏着这里的苗绣产品。不到一个小时,数笔订单悄然谈成。
“当游客来到十八洞,把我们的苗绣服饰、围巾、钱包等穿在身上、戴在头上、挎在肩头上,苗族文化就得到传播,大家都能看到这绣出来的风景。”村支书龚海华对苗绣产业满怀信心,“要让苗绣的山水和花鸟、手艺和技术、人文和历史、奢华和优雅,以及一针一线的美好,在十八洞村苗绣产业发展中得到传递与分享。”
石顺莲介绍:“一套纯苗绣服装可卖到2000元,今后一人要绣一整套,以区分色彩搭配、针线走法,有利于提高苗绣品质。”两年来,十八洞村数百件精美的苗绣品,先后多次参加文博会、赶秋节、苗绣展销会等活动,成为最受游客青睐的民族文化产品。
“吱呀,吱呀,吱呀……”石香妹正在家里的一台传统木质织布机上织布。身后,疏见此景的一群外地游客举起手里的相机手机,咔嚓咔嚓的拍摄声与织布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回到了从前。
细雨挡不住游人脚步,绣女绣出“美丽经济”。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纷纷到十八洞村“寻访探幽”。十八洞苗绣品展厅里,陈列的苗绣品已经不多,而巾帼苗绣创业基地牌子显得格外耀眼。
辞行十八洞,苗歌阵阵暖人心:“唱支苗歌给党听,五彩丝线连北京。绣朵花儿谢党恩,献给敬爱的总书记……”(记者 龙文玉 通讯员 吴红艳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