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8月24日讯过去的7月份,许多市民不约而同在朋友圈晒株洲的“蓝天白云”,感叹“看蓝天白云,不一定要去远方”。
这代表了公众对株洲空气质量改善的最直观感受。而据环境部门数据,截至7月31日,我市今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56天,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4天,良好率为73.6%。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6项主要污染物中,5项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浓度均较去年同期下降,而这些大都与工业污染治理有关。
由此,在笔者看来,这至少可以表明一点,只要环境治理常抓不懈,拥有“株洲蓝”也不是那么难。
作为重工业发展重镇,为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株洲打出了一套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机动车尾气检测、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拆烟囱等,从目前来看成效显然不错。
但需要认清一点,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如何留住“株洲蓝”,需要一系列措施持续给力,常抓不懈。如淘汰落后产能的步子不能停,这既为减少环境污染,更为优化产业结构;开展污染防治执法的力度不能减,这样才能破解环境污染“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困局;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进度不能慢;长株潭一体化下,针对环境治理的区域合作不能停……
还有,政府要善于借助市场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共同投入空气治理的行动自觉。当把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积聚起来,“株洲蓝”常驻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