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8月18日讯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绿色垃圾桶、条条村道组道干净整洁、河道两岸绿意盎然……8月11日,记者来到攸县新市、网岭等一些乡镇农村,洁净的村容村貌让人赏心悦目,爱护环境卫生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为。据悉,以前该村河道、路边到处都是垃圾。这些巨大变化,归功于该县的农村“环境革命”。
近年来,攸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专门资金疏通水沟、清理河道,完善垃圾焚烧池、垃圾桶等设施,采取“一氹二池三桶四筐”的分类收集与处理方法,能循环利用的垃圾都放入发酵池,处理后变成有机肥下田,不能降解利用的另行处理。在500多个村都配备了专门的卫生保洁人员,日清日扫。
推行重奖重罚机制,每月暗访,对全县289个村逐一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每季度考核排前3名的乡镇,在享受县财政资金扶助的基础上,再奖励3至5万元。排后3名的乡镇,将被取消县财政资金扶助,同时处罚3至5万元。
开展“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障碍,改水、改圈、改厨、改厕、改环境)工程。实行生猪、牛羊圈养,政府以奖代补,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沼气,让村民们用沼气做饭,沼渣、沼液肥地。如今,该县已建成沼气池3万多个。
记者随机走进酒埠江镇普安桥村柳爱兰家的院落,发现门口放着两只分类垃圾箱。她说:“我家的垃圾按宜回收、不宜回收两类,分别放进不同的垃圾箱里,村卫生人员每天统一回收处理,现在,家家户户干净得很呢。”;在新市镇新联村村民谭香娇家的后院,3个桶、4个筐,一字排开,分别放置有害物、有机物,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纸制品等垃圾。她说,如今,不仅大人对垃圾分类已成习惯,现在连几岁的小孩也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一直是农村环境卫生的顽疾。近年,该县引进生态疗法,采取以奖代补、送技术上门等办法,引导村民修建一家一户的小型污水“净化器”——“四池净化系统”。该系统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办法,使这些污水可达一级A类排放标准。据悉,目前该县已有5000多农户家建起了这种污水“净化器”,实现了达标排放。
目前,该县已设立10个水源保护区,通过修筑截污沟渠、安装防护围栏等方式,保障了农村饮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