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文化元素力助传统金银产业“升值”
红网郴州站
 
08-18 09:41

红网郴州站8月18日讯(通讯员 许群飞 侯小芳)8月上旬,投资2000多万元的湖南省联合国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3条生产线顺利投产,该公司把永兴县金银手工工艺与现代的三维制图、激光熔接、金属上色等技术结合,渗与文化元素,走俏市场,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同时,让该县的金银产品迅速“升值”。

永兴县位于湘东南,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依靠一手“变废为变”的绝活,永兴县每年从工业“三废”中回收利用黄金8吨、白银2200吨,白银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2004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成就了没有银矿的“中国银都”美誉。然而近年来,受市场因素影响,金银价格每况愈下,传统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中国银都”的金字招牌也蒙上了阴影。

为擦亮“中国银都”名片,该县重新定位,走精深加工之路,提高产品附加值,先后培育和扶持成立了鑫达、银之道、朝阳等规模以上银制品加工企业。鑫达银业、湖南兴光、西河铅业、永兴招金的白银产量先后跻身全国前10强,意水、雄风等16家企业进入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前50强。其中,“兴光”、“金箭”等11个商标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永银”、“金荣”等产品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永银”被评为“全国二十家最受欢迎的白银品牌”。“永兴银器”系列产品远销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湘水”牌银器和银饰品成功进入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重要场所。

“如果只是单纯提炼出来,只能卖出银子的价格。精深加工后,价格可能翻几番。但是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那就是聚宝盆。”在永兴鑫达银业公司董事长曹生文看来,通过提质升级,挖掘文化内涵,做出凸显银都特色的产品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永兴县引导鼓励企业提质升级,积极探索技艺传承及创新、产品研发及营销、民间银雕艺人挖掘及培养,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内涵,酝酿出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银文化”。2006年启动了永兴银器手艺研发课题,先后研发出兼具艺术、实用及收藏价值的银雕产品有4大系列共500多款。2007年,鑫达银业公司自筹资金建成了“中国白银第一坊”、“中国第一银楼”和“中国白银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工业文化旅游项目。目前,中国白银文化艺术博物馆陈列有民间珍贵银器手工艺品1000多件,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家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银器专业博物馆,吸引游客蜂涌而至。

在产业提质升级过程中,科技文化创新力不足成为企业发展短板。该县加强与高校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鑫达银业、银之道等企业与中南大学、国防科大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重点开发生产925白银、硝酸银、银触头、银浆、银粉、铋合金、钯材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行业综合回收和再生利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加强工艺的同时,把传统的文化精髓有机融合于金银产品中,集实用、艺术、收藏、文化风情于一体。“银器没有文化内涵,就会失去它的灵性,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从而失去市场。”联合国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支绍云介绍。

目前,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6家;拥有国家专利技术4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项。11项提炼提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多金属复杂渣料综合处理工艺”获得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超高压水气双介质联合雾化制备高纯超细银粉”、“前置氧化双拉制备银基接点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5亿元,增长30.3%。

在发展过程中,永兴县加快白银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产品形态,延长产业链条,拓展白银产业发展空间。以永兴金银产业转型升级为题材的本土文艺作品《银都大亨》揽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等16项大奖。2013年,由中央电视台栏目组拍摄播发的专题片《走遍中国取银有道》,以寻找永兴银器加工的传统手艺人为引线,探索永兴银器的精湛技艺,展现了永兴白银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再次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认识了永兴银器。

通过坚持走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多元融合之路,永兴县打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银都白银文化品牌。目前,该县共有金银首饰、金属工艺品开发生产销售企业38家,销售门店200余家。今年上半年,永兴县金银文化产业实现生产销售增加值8.9亿元,占该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