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室放置的当年使用的电话和医疗器械
红网怀化站8月11日讯 抗日战争最后一战决战于溆浦龙潭,这场意义非凡、打得扬眉吐气的龙潭战役打得非常艰辛,中日双方肉博鏖战了28个昼夜,死伤无数。
当年,为了减轻伤亡,保持和巩固部队战斗力,以国民党第74军51师野战医院为骨干在前线组建救治系统,设收转伤员的裹伤所,在占地面积2313平方米的黄茅园镇湾潭王氏宗祠设野战医院。
“每天多则有100多人,少的话有20多人送到这里。”野战医院旧址陈列馆馆长、第30代王氏后裔王修满告诉记者,1945年4月下旬抗日战争龙潭战役第四方面军野战医院开始设立,有医务工作人员10余人,1945年8月野战医院撤离至衡阳(更名为衡阳市人民医院),共收转伤病官兵近2000余名。
善良村妇救助断腿伤兵
据黄茅园镇湾潭村年近80岁的王军华回忆,1945年春,雪峰战区,鏖战在即,国军第四方面军14军51师,率部奋战英雄山,大批伤员,从前线用担架抬着,经圭洞、龙潭、岩板上,岩湾过象形桥后,分散在茅坪院子(万寿桥附近)、水口庵、祖师殿及“野战医院”。
时年9岁的他,随父辈们躲藏到离家5里之外的坳背山沟里,那儿地处偏僻,不易被兵马骚扰,当时全院子里男女老幼,几乎都跑光了。唯独他母亲胆子大,守在家里一步也不挪动。
记得有一天,他同叔父回家取换洗的衣服。刚一进院子,就被当时的情景惊呆了:只见每家的中堂内及屋檐房下,到处都是些血渍斑斑,断臂少腿,痛苦呻吟的伤兵,吓得胆颤心惊。
母亲见状,急忙把他拖进内屋,然后轻声地问他回家干什么?他说:“取换洗的衣服。”母亲捡好衣服,立即送他走出院子,语重心长地说:“院子里扎满了伤兵,你们且莫回来,要抓夫……”然后催他赶快离开,他和叔父只好匆匆离去,心内直打鼓。
一个多月后,战火平息,“走反”的人群陆续地回到家里,刚回到家他便和一个同龄堂叔满院子乱跑,走到他家那栋尚未装修好的木架中堂一看,发现角落里蜷缩着一个身穿便衣的人,在那里簌簌发抖,低声呻吟。
他只望了几眼,便匆忙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说:“那个人打断了腿,又在打摆子(疟疾),很可怜。”王军华知道他是个伤兵,不敢多问。打那以后,母亲吩咐他每天给那位伤员送茶水、饭菜。只是王军华问起他话来,彼此都听不懂。
母亲告诉王军华:等伤员的伤治好了伤员就在这里给人家做零工,攒点路费再回老家。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好心的人们,尤其是王军华善良的母亲为他煎汤服药,调理饮食,岂知那伤兵的枪伤和疟疾并未见好转,更因天气转热,蚊叮虫咬,伤口生蛆化脓,恶臭难闻,伤兵不久便痛苦地离开人世!
伤兵死后,王军华和同村人用晒簟(竹编的晒席)卷着,将其埋在菜家冲童子山。
“但愿这位不知姓名、住址、英年早逝的抗日志士九泉安息吧!”王军华老人说。
感恩浴血奋战的英烈
8月11日,记者一行走访了黄茅园镇万寿村抗日野战医院,追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往事。
王修满带领记者一行走近“野战医院”,两尊石狮子威严地摆放在太原郡王氏宗祠大门两边,大门左边醒目地挂着一块“抗日战争龙潭战役第四方面军野战医院旧址”的牌子。
走进大门,正对面便是摆放着密密麻麻的灵位。王修满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进左边的文物陈列室、战争时期的诊疗值班室。
走进陈列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办公桌,白色的桌布上,红十字图案赫然在眼前,办公桌上摆放了两台老式电话机以及医用听筒等诊疗器材,记者不禁遥想到70年前这里医务人员抢救伤病官兵的场面,穿着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忙碌地治病救人,工作人员接了一台电话,另一台电话又急促地响起……
“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当被问及守护“野战医院”旧址初衷时,王修满告诉记者,他们感恩当年浴血奋战的英烈,觉得有必要保留当年的文物,让更多人记住他们的英勇奉献。
“送来野战医院的治疗无效死亡的官兵,有37人。”王修满指着刻有“抗日战争龙潭战役第四方面军伤员医院将士英灵位”字样的牌子告诉记者,牺牲的官兵就埋在山坡上,立了一个墓碑--“为国捐躯,永垂不朽”。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一周年,王氏后裔还专门做了一个抗日英烈灵位,与列祖列宗放在一起,焚香烧纸等祭祀活动同王氏列祖列宗。
据王修满介绍,他们王氏宗族是义务保存文物,2007年王氏后裔集资40余万对王家祠堂做了一次大维修,并拿出1万余元从黄茅园镇医院和门诊铺等地方,收集当年抗战胜利后他们从野战医院旧址拿走的酒精壶、输血输液器、天平等医用器材,加上2010年“野战医院”院长李广基老先生捐赠的日本军大衣、日本军用地毯、原野战医院用过的药剂量杯、医用冲洗木盒等,全馆共有藏品456件,其中图片展品248件,文字展品41件,文物展品167件。
目前,“野战医院”旧址是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均参观约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