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耄耋老人让鳌山灯“复燃”
红网湘西站
 
08-12 15:54

33005

戴铭昭向泸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鸿雁介绍制作情况。

33006

戴铭昭讲解其制作鳌山灯的过程

33007

戴铭昭在制作戏剧人物

红网湘西站8月12日讯(通讯员 李焱华)8月12日,湖南省泸溪县宣传文化中心,一座大型花灯——鳌山灯,高大气派,造型独特,让人震憾。这座灯长7米,高4.3米,31台故事(戏文),如《红楼梦》、《木兰从军》、《目连救母》、《中国梦互助友爱》等人物故事,制作精美,人物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这座鳌山灯制作者,名叫戴铭昭,现年83岁,原泸溪县文化馆馆长,多年来潜心从事鳌山灯研究、整理、制作工作。

“泸溪的灯,乾州的春,浦市龙船,镇竿的兵。”在湘西,曾经流传这么一种说法。泸溪的灯,鳌山灯,是泸溪民间一种纸扎彩灯艺术品。据《泸溪县志》记载,宋绍兴年间,王庭珪因得罪秦桧而流放卢溪,并作《辰州上元》一诗,诗云:“留滞沅湘浦,飘如云水僧,来为万里客,又看一年灯。翠帷褰珠箱,高楼府玉绳。鳌山今夜月,应上最高层”。由此,可见泸溪鳌山灯历史十分悠久。

戴铭昭说:“在建国初期每年元宵节,县文化馆制作的鳌山灯,增添了抗美援朝、白毛女、兄妹开荒等故事,当时在西正街尹公祠、十字街伏波庙等5个地方,摆放鳌山灯,夜晚五灯齐放,慰为壮观,周边群众扶老携幼,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老人停顿了后说:“破四旧之后,很难看到鳌山灯。1982年,邀请老艺人制作了1座小型鳌山灯。后面,再难见到。”

2012年夏天,戴铭昭尽管年事已高,视力、听力下降,但是他决心在有生之年,要让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放光彩。他的想法得到家人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随后,他查资料,画图纸,购材料,搭架子,塑人物……不管春夏秋冬,寒冷酷热,早起晚睡,锲而不舍,精心制作。先是在家里制作,后面越做越大,家里实在放不下,再移至县宣传文化中心。

这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制作者不仅要有绘画、服饰知识,有纸扎、篾工、泥塑等技艺,还要吃得苦,耐得繁。其制作材料,以前多用通草茎和高梁杆做成,以马尾毛、丝线连接其头、手、身躯。制作成功后,在架上烧炭火形成升腾的热气,冲动纸条转盘,带动接线,使纸扎的人物故事有节奏动起来,生动传神。

戴铭昭说,鳌山灯的形象,根据“鳌戴三山”的典故制作而成,共分三层。

第一层,底座。木架结构,1米高,7米长,1.2米宽,中间可放置火盆,周围糊白纸,绘上鳌鱼形状和海浪。从外观上看,一条大鳌鱼横卧滔滔白浪上,鳌头朝东,尾朝西,鳌头上站着一魁星,右脚独立,左脚曲起,右手执笔上举,左手执四方墨斗,面如兰锭,叫“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在鳌鱼背部的水面上,漂浮着船只,有孔明借箭的草船,有张艄公夫妻打渔的船,有秋江河上《陈姑赶潘》雇的船……鳌鱼背边上,还有数十个灯碗。

第二层,全堂故事人物。2米高,2.2米长,0.85米宽,东西两头各置1盏走马灯。走马灯后,是日月幡,并写有诗词。木架四角,用楠竹或木板扎成巨大的方形空框架,其间用楠竹或木板做模栏,每小层中用青篾隔着,扎成小方格,是一出戏剧人物故事场面,人物2至8人。另外鳌头前的走马灯,灯影里出现士、农、工、商、学等人物形象。鳌尾的走马灯,灯影里出现武士、跑马、射箭各种形象人物。

鳌山灯上的灯彩人物,俗称“戏剧菩萨”。在制作过程中,从人物头部开始,用泥塑成人物头像,再用清明纸糊好,干后取下上白粉,画人物脸谱,随后用竹签固定头部,再挂人髯。而人髯,用牛皮胶粘上染好的黑白红三色麻或丝线做成,分长髯和短髯。

身躯,因没通草,改用泡沫,再将头部竹签从泡沫中心通过。用包谷穗杆或芭毛杆做成手足,中间用雕刀刻成一刀口,以便手足能弯曲,用蛩线穿通身躯,并连接起来,穿上朝靴(男)或“三寸金莲”(女)的式样。

帽盔,根据不同的戏剧人物,做好帽盔如相帽、员外帽、方巾、武将头盔、凤冠等。

衣服,用彩色纸剪成袍套、甲衫等服装,将衣裳粘贴在身躯上,要有衣袖,粘贴衣裳叫做“替灯戏菩萨上装”,有些还要配景。少数戏剧人物要“提丝”或“吊线”,这是鳌山灯最为关键处,将丝线或毛发的一端,与框架内特制的形如撑伞形的转盘相关联,开灯时在底座木架烧起炭火(现改为用电风扇做动力),冲动转盘缓缓转动丝线,按节律而动,十分传神。

第三层,用青篾扎成三个山头。山顶云彩缭绕,东角上空,一只展翅飞翔的丹顶鹤正追逐麋鹿,麋鹿扬蹄奔跑。西角上空,一只白鹤盘旋追赶一只角梅花鹿,这就是“鹿鹤同春”。正中上空,一轮红日高照,三座山头之间,飞翔着两只彩凤,意为“双凤朝阳”。山头上,有三只白羊在奔跑,意为“三羊开泰”。

目前,这座鳌山灯基本竣工。戴铭昭说,在制作的内容上作了创新,增加了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动力上做了改革,原用炭火现为电风扇开低档作动力,原用蜡烛现用电灯照明,效果非常好。他还说,愿将这份古老的纸扎艺术无私传授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