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早稻产粮4.4万吨 占全市产量四分之一
红网汨罗站
 
08-11 16:09

红网汨罗站讯近两年,汨罗市基础农业发展迅速,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格局重新洗牌,农民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种植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管理数字化等种田模式如雨后春笋,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刷新,单家水稻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最高达5000亩。

截至2015年7月底,全市承包土地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290家,其中家庭农场158家,水稻专业合作社58家;据市农业局统计,今年全市早稻产粮16.9万吨,其中种粮大户早稻产粮4.4万吨,占全市早稻产量的四分之一。

惠农政策推动大户种粮

“汨罗市早就有奖励种粮大户的政策”,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曹万齐说,从2013年起,汨罗市对种粮大户进行奖励,以双季稻种植面积为奖励依据,第一年50亩以上,每亩奖励58.8元;第二年30亩以上,每亩奖励70元。

“虽然钱不多,但总比没有强!”古培镇明月村邹兴邦说,他种了184亩双季稻,早稻每亩需要1.5袋复合肥,100多元的化肥成本,如果每亩有70元的种粮补贴,种田成本就要省不少。

今年,根据省政府精神,汨罗市通过农业信贷担保为种粮大户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解决种粮大户“融资难”“融资贵”。

向铁青创办的科龙水稻专业合作社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向铁青介绍,他们合作社通过民间借贷200多万元,月息高达1.2%。今年,农业信贷政策出台,他就尝了个“鲜”,贷款10万元,月息只需要1.08%。“以后尽量选择低利息的农业信贷。”他说,利息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能少付点当然更好。

种植大户靠田里出效益

市农业局粮油站张克修介绍,政策显示,惠农补贴逐渐向种粮大户倾斜,去年,汨罗市种粮大户的各项补贴累计最高每亩190元。汨罗市1290家种粮大户,他们是怎样看待这笔补贴款呢?

47岁的李帅是川山坪连山村村民,7年前夫妇俩在乡里承包100余亩水田。“原来种田要上缴,要打租,现在不用交钱,反倒有补贴,种田更有干劲!”李帅说,他自筹资金修建水坝,解决了原来稻田灌溉难,一年四季“钻”在田里,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今年早稻亩产750斤,农机设备使用费包含在内,毛利润每亩500元左右。

向铁青的科龙水稻专业合作社,上半年种了1700亩早稻,亩产840多斤,纯利每亩200多元。就在去年,他们种了2400亩双季稻,由于天气原因,亩产低,全年算下来亏损十多万。“不能光靠补贴,种田还得靠田里出效益。”向铁青笑着说,种田靠农业补贴是赚不到钱的。

技术支持帮大户做大做强

7月30日,邹兴邦承包的晚稻田里,市农业局粮油站黄伟明挽起裤子,在水稻田里近距离查看晚稻长势;邹兴邦的粮食仓库里,市农业局粮油站胡德斌正对欣然家庭农场的早稻亩产样本进行测算。“农机员经常到我们这里来,就像跑菜市场一样勤勒!”邹兴邦说,农技员对他支持很大,他有信心把田种好,只要有资金跟得上,自己能忙得过来,他就会扩大种植规模。

曹主任介绍,今年,汨罗市农业部门抽调70余名农技员,成立技术专家组,每个农技员负责培训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再指导、帮助20个农户。另外,农业局在每个乡镇安排至少一名农技员,专职为当地农民种植水稻提供技术,构筑汨罗市农业科技的地方“堡垒”。

今年初,长乐镇李湘国的自然香水稻合作社就遇到早稻秧苗发黄枯死的问题。通过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取样检测,最终解决了土质酸性超标的问题。“搭帮农技员上门服务,取样检测,不然秧苗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李湘国说,有了农技员的技术支持,他们心里就有底,不怕种不好田。

去年,汨罗市制定《汨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农业局每半年举办一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教种粮大户“怎样种好地”,让农民成为地方上的“农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