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引领农民奔小康
红网江华站
 
08-10 16:05

红网江华站8月10日讯(通讯员 杨丁香)近年来,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力推进农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发展水平较高、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品或特色品牌,大幅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农民奔小康。

如今,“一村一品”在江华县遍地开花,制香村、玫瑰香柑村、瑶山雪梨村、水蜜桃村、脐橙村、茶叶村、养猪村……农民靠着这“一村一品”,甩掉了贫穷“帽子”,挣来了票子,走上了小康路子。

8月4日至5日,记者来到江华瑶都感受老乡奔小康的热情。

一人:制香富全家

走进桥市乡大鱼塘村制香产业基地时,已是下午5点半了。白墙绿瓦的两排厂房一字排开,因为正是农忙季节,基地有些冷清。我们信步走进一家还在生产的厂房,只见屋内摆满了已经包装好等待装箱的佛香,以及各式各样供客商挑选的样香,屋角处有袅袅升起的烟雾,屋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一名40岁左右的大嫂正带着一个8、9岁的女孩在包装竹香,男主人程礼云则忙碌着装箱。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程礼云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制香的历史、工序和必须的原料以及销路、前景:制香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手艺,也是瑶族人民长期居住在深山为了驱赶蚊、虫,也是为了怡神醒脑研制出来的智慧结晶。制香的原料也很简单,只需要香料、木屑、白胶、化工胶、染色剂、竹签等原料,历经5道工序制成。时间也很灵活,农忙忙庄稼,农闲忙制香,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 “你从事制香工作有多长时间了?”

“我十几岁就到广东打工,从事的就是制香工作,后来孩子大了,县里政策好,鼓励我们回来开办制香厂,买一台机器,县里补贴5000元。早几年我就从广东回来开厂了。我们村现在像我这样从事制香的人有200多人,有规模,销路就不愁。”

“收入高吧?”

“仅制香这一项一年3、5万纯收入没有问题。我还办了个现代化养猪场,还种了几百亩茶叶,小康标准是完全没有问题啰。”程礼云豪情万丈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

一村:“金蛋蛋”改写了难管村

5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河路口尖山村。2008年上任的村支书李国佳在村口接到了我们。大高个的李国佳精明强干,一边热情地引领我们观赏已经挂满果的玫瑰香柑,一边向我们介绍起尖山村的村貌村史:尖山村位于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矿产资源丰富,全村一直以此为生,采矿业规范后,村民一些人出去打工,一些人就窝在家里,日子过得很是拮据。人穷爱滋事,很长一段时间,尖山村成为一个打架斗殴、赌博成风的难管村。

2008年,新的村支两委班子上任后,下定决心改变这个局面。当年3月份,李国佳带着一帮村民,前往临县——广西富川县偷师学艺:气候、地理条件与尖山相近的富川县柑橘种植户,大面积发展柑橘产业,家家户户靠柑橘盖起了楼房,买起了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然而,在富川还信誓旦旦回来就种柑橘的村民,到了动真格的时候却纷纷打起了退堂鼓:种柑橘前三年基本都是只投入没收成的,投入还不能缺斤少两,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就算三年后挂果了,卖不卖得起好价钱还是个未知数。开工没有回头箭。这个“螃蟹”总得有人带着吃!李国佳和村支两委干部商量决定,村干部、党员带头种!当年4月,尖山村600亩山地上种上了玫瑰香柑和脐橙,两年后获得丰收,并且卖出了好价钱。这一下让村民们“红眼”了,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传授种植经验。几年时间里,经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到了近万亩,年纯收入2000万元。仅此一项,为该村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你们现在来早了,玫瑰香柑才挂稳果。等几个月来,我们村漫山遍野全是金灿灿的玫瑰香柑,那真正是我们全村的金蛋蛋啊!到时你们一定要再来啊!”临走,李支书向我们发起了冬月的邀请。到时,我们一定来!

一镇 :一村一品富万家

尹世祥和镇长朱卫华没有跟我们客套,直接带着我们来到了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园——涛圩镇牛牯岭生态农业示范园。

牛牯岭总面积0.8亩,分属几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有机茶基地0.2万亩,水果0.6万亩,年产茶叶100吨,年产雪梨、脐橙、山 华李等绿色水果1万吨;有温氏家庭农场等各类规模养殖场28家。牛牯岭产的江华苦茶先后获得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三个国家级商品认证。

黄田洞村属于牛牯岭的范畴。在黄田洞村,村支书吴耀清正组织工人修建养猪标准厂房。一年到头,吴耀清基本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他是村支书、致富带头人,又是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名副其实的“三栖明星”。“我们全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跟温氏集团签订了合同,实行民企联合。每户都建起一个到5个标准养猪工厂,种植几十亩到上百亩的水果或者茶叶,按照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家庭农场为主的产业化建设。我家去年种了100多亩瑶山雪梨,两个标准化养猪场,收入就有100万元。今年准备多建一个养猪场。”吴耀清的话语李透出几分自豪。

涛圩镇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农民一直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致富而苦恼。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那时开始,他们就不断尝试“种什么,怎么种”,但分散的经营总是无法让农民走上致富路。随着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有了条件,涛圩镇适时推广“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现在,像黄田洞村这样的种养业专业村在涛圩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都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为了给“一村一品”更大的发展空间,涛圩镇着重在产品流通这个重要环节上下功夫。这几年,涛圩镇频频外出展销,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涛圩雪梨、冰爽万顺矿泉水、牛牯岭苦茶等品牌产品经过全力包装成功打入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不是停留在嘴上,也不是让领导出政绩,而是要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让农民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小康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康。就拿去年的收入来打比方。去年,我们全镇人均年收入是1.35万元,这些收入包括:长年在外务工收入0.65万元,家门口务工0.1万元,半亩烟、半亩稻、半亩菜、半亩果(茶)0.5万元,畜牧业0.1万元。今年我相信这个收入还会增加!”涛圩镇党委书记尹世祥勾着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农民的小康账。

采访结束,陪同采访的县农村工作部部长唐志强告诉我们,近几年来,江华坚持以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抓手,突出抓产业建设,全面提速小康建设步伐。全县GDP年均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3.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8%;城镇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1%,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1.6%。2013年,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试算中提升幅度排三类县第三名;2014年,获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此,全县上下抓产业、促发展、奔小康。以“家有小康住房、户有小康门路、村有小康产业”为目标,设计了16项可监测、可评比、可调度的指标对全县23个乡镇(场)、512个村的每一户进行考评,打通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2014年,江华城镇人均收入1730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98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