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蝶变:崀山风景区申遗成功五周年综述
红网新宁站
 
08-04 16:07

红网新宁站8月4日讯  2010年8月2日,是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风景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纪念日。五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崀山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8月4日,记者踏进这方神奇的土地,再次领略了她的迷人魅力: 功能齐全的崀山北大门旅游服务基地、精致人性的一座座生态厕所、整齐划一的景区民居、一揽众山的八角寨索道……,走出深闺的崀山,变得更加成熟了。

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五年来,新宁县委、县政府严格遵循《世界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有关保护管理的规定,秉承“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认真落实和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4COM 8B.1号文件精神,致力建设生态文明遗产地,努力打造“中国丹霞”保护管理及科学展示模式地。全县自上而下形成了自觉保护世界遗产的良好氛围,较好保持了崀山独特的自然美、生态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稳步增长。据统计,崀山景区门票收入从申遗前的2009年45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5130万元,同比增长了1040%。崀山被国家文明办列为“全国文明单位”,并成功纳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

视角一

崀山申遗成功后,新宁县从7个县直相关执法部门抽调22名同志组建了崀山景区联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景区执法权。联合执法大队严格实行365天24小时轮岗巡查制,每天出动宣传车深入景区村组巡回宣传,打击滥砍滥伐、森林防火等法律法规、政策,制造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并跟各景区、各村组层层签订了防火责任状;完成了景区30564米游道两旁防火隔离带的清理和设置;

投资430余万元,修建了数字化的环境保护安全监控系统,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整个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五年来,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发现处理各类情况一百多起,对景区保护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在八角寨景区设立了大气观测站,在夫夷江、崀溪等设立了8个水质监测点。既可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料物等定期取样,也可对水中的COD、BOD5、重金属、氨氮、粪大肠菌群等指标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

新宁县还将崀山核心景区6000亩林地全部划为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县财政于2010年起,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切块预算安排景区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00万元,并逐年增加该项费用,为景区林农增加稳定收入,让遗产地居民分享资源保护、生态文明的红利。

7月9日,国家住建部稽查办公室主任王早生率执法检查组对崀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执法检查,给予了高度评价。

视角二

按照“规划领先”的理念,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基础上,2011年修订了《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完成了《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改)》、《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六个保护规划的编制。

同时,以此为依据,崀山遗产地的建设项目均依法依规履行审批手续,崀山北大门旅游服务基地、崀山八角寨客运索道建设工程、崀山旅游观光车站点建设工程、崀山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工程、遗产地民居和民用设施新改建工程等,都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办理规划设计、报建报批和监督管理手续。其中,八角寨客运索道建设工程的项目选址通过了国家住建部的核准,于201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6月,在住建部专家的实地把关与指导下,评审通过了崀山南大门选址论证和紫霞峒景区提质改造的论证报告。

视角三

为巩固崀山申遗成果,新宁县投入1800万元,对崀笏、窑市两条街道,石田、黄背、茶亭、崀山等九个村及公路连接线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为确保全天候保洁,每个村都建立了环境整治理事会,组建了一支78人的保洁队伍,制订了管理制度。要求所有垃圾均做到日产日清,并集中进行无公害处理。九个村都建立了“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制度考核”的长效机制,实现了“道路干净,村庄整洁,街道卫生,工地规范”的目标。

同时,对景区新建民居按《民居建设标准》进行全程监督,巩固崀山民居风格和杆线搬迁入地的成果,使遗产地景观与环境协调。为使遗产地更加靓丽,景区大力实施“春花秋色”工程,每年投入150万元左右对遗产地村庄、道路、街道进行美化,实现了春有花,秋有色,崀山处处美如画的效果。

目前,崀山已完成了“数字新宁、智慧崀山”信息平台建设,景区内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开通了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崀山旅游区微信公众号和720全景虚拟游网站。游客通过旅游网站、微信、QQ群等可以了解到更多崀山旅游信息,增加更多的便利服务。

视角四

崀山是中国东南湿润区壮年早期峰林峰丛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普遍的地球科学研究价值,新宁县充分利用崀山世界遗产地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展科普研究和展示活动。

2012年冬,由著名生物学家罗仲春先生在崀山发现并命名的罗氏楼梯草,把崀山特有植物种类由新宁毛茛、崀山合耳菊、崀山唇柱苣苔等3种扩大到4种,对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学和系统发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013年9月,斯洛伐克夸美纽斯大学(Comenius University)自然科学学院工程地质系的Jan Vlcko教授一行,在彭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陪同下,就中国和斯洛伐克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国丹霞世界遗产地的岩崩灾害及其风险评估”进入崀山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该项目是关于丹霞地貌研究的第一个国际合作考察项目,也是外国专家首次到中国专门进行丹霞地貌研究。

2014年3月,湖南师大邓美成教授编纂的《崀山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开发研究新进展》一书成功发行,这是崀山丹霞地质貌研究的新成果,对于指导“中国丹霞•崀山”的地质地貌研究和保护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14年8月,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专业保护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在崀山召开。会后,新宁县投入680万元对崀山地质博物馆展示的游线、布展、陈列、标本、科普、声光电、空调和消防等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把地质博物馆建设成为展示“中国丹霞•崀山”地质地貌特征的主要窗口和进行地球科谱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