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毓英:农家奶奶 田间诗人
红网湘阴站
 
08-03 16:46

文毓英在查看诗墙

红网湘阴站讯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奶奶,又是一位活跃的田间诗人,还是一位热心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活动人士……

经年七十亦平常,苦辣酸甜备品尝。

马乱兵荒三劫难,天灾人祸半生殃。

穷根弊政明时尽,富国兴家盛世昌。

最喜桑榆心未老,吟风弄月习诗忙。

4年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南湖洲诗联学会会长文毓英自撰的这首《七十抒怀》,浓缩了她的一生坎坷经历与盛世豪情。

奔波在生活的激流中

1941年10月,文毓英出生在洞庭湖畔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父母双亲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天资聪颖的小毓英的身上。新中国成立后,小毓英怀揣着父母的厚望,风里雨里、家里校园,刻苦学习,认真求教,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期期成绩优异,总是名列前茅。

1963年秋,文毓英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正踌躇满志准备参加高考时,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她被通知因“出身”问题取消了高考资格,还责令陪着父亲游乡挨斗!当头一瓢冷水,浇得这位农家姑娘心都凉透了。饱受屈辱的她怀着十分纠结的心情,被迫放弃了求学梦,回到农村与父母亲一道扛起锄头,拿取农具,下农田干活,去湖中捕鱼,风里来、浪里去,挥洒着宝贵的的青春汗水,憧憬着光明美好的未来……

非常时期的非常挫折,让文毓英内心倍受煎熬。但她是个性格开朗、明事讲理的好姑娘,吸引退伍回乡小伙欧阳梅开的爱慕,嫁到欧阳家成为一位称职的贤妻良母,挑起了上敬公婆、下育儿女的重任。她在欧阳家生育了一儿四女,还领养了娘家一个不到4个月就失去了母亲的侄儿,还照顾一位无依无靠的婶婶5年之久。文毓英时常感叹上世纪70代是她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光,湖区缺材少木,婆家清贫如洗,丈夫外出做点小生意,购回一些木材盖起几间房子,却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刮烂、拆掉。白天,她要出工挣工分,晚上,还要缝衣补衫,赚点小钱补贴家用、抚育嗷嗷待哺的孩子。有一段时间她竟像得了痴呆症一样,甚至产生“寻死”的念头。

徜徉在诗词的仙境里

在她几近绝望的时候,“文革”结束,国家恢复高考。她本想去搏一搏,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看着身边几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心一软就打消了这一念头,继续安心务农。命运无法让她走进校门,但无法阻止她迈向知识的大门。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唐诗宋词,心中涌动的灵感喷泉与所学的文学知识相结合产生神奇的力量,激活了这位农妇行将僵死的心。长歌当哭,文毓英把生活中遇到的件件不快之事和着眼泪、合着韵律写成首首“顺口溜”。

诗词的吟唱,让她的脑子重新活跃了起来,并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这一辈子耽误了,绝不能再误了孩子们。她含辛茹苦地日夜操劳,左借右贷凑集学费,全力培养六个孩子,让他们一个个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拿到了大专文凭。当最后一个孩子大学毕业时,文毓英一家竟欠下9万余元的债务。“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她的孩子们分布在昆明、宁波、益阳等城市,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对父母孝敬有加。尤其是大女儿更理解父母的一路艰辛,在外地创业,与父母分忧,为弟妹铺路,逐渐成为全家人的顶梁柱。

文毓英在辛勤劳作之余,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高雅精神生活的向往。她一如既往地爱学习、好吟哦,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倾注于笔端,记录灵感迸发的诗句,她劳作之余坐在桌前,徜徉在诗词的仙境里,挑选一些美好的事物写进诗里,希望激励别人的同时激励自己,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词:“绿色渔场伴我家,金秋鱼跃稻飞花。楼前江畔莺穿柳,湖上湘莲影戏虾。童叟乐,妇孺夸。满园瓜果映余霞。精心耕种诗田乐,胜品云南普洱茶。”这首《鹧鸪天·农家乐》,其生活之充实,思维之活跃,文笔之优美非一般农妇所能为。她所写的500多首诗词,有数十首在《中华诗词》等各级报刊发表。经过多年努力,2011年10月,文毓英出版发行了她11万余字的诗词集《琼湖吟草》。作为一个农家妇女,通过自己的顽强自学,通过请教一些专业人士,把一些“口占诗”上升为格律诗词,记录自己由一个纯真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祖的历程;由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到一名女诗人的“蜕变”;由食不裹腹、是非颠倒的年代到渐入小康,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的欢欣,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轨迹。这些诗词,为劳动者、为时代立言,具有强烈的现实襟怀。诗词中逼视生存的挑战,不绝望,不悲戚,凸显出人的尊严、理想的珍贵,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活跃在诗会的舞台上

南湖洲镇地处洞庭湖南岸,是湘阴的第二大集镇。上世纪初,毛泽东在考察农民运动时,来到南湖洲同学刘能师家,曾撰写“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春联。在这一方热土上,涌现过高建成等英雄模范人物,男女老幼多有吟诗作赋的雅兴,作为有梦想、有追求的文毓英,这样的水土人文能让她更有作为!

2007年元月,南湖洲诗联学会正式授牌成立。“万事开头难”,学会成立之初面临办公场地、活动经费、诗词技巧培训等诸多难题。诗联学会会长接力棒交到文毓英手中,她拿出与丈夫劳动收入的积累和儿女给的生活费,先后投入资金约20万元,支撑诗会内外活动。两年前,大女儿给了2万元生活费,她又用这笔钱买了3台电脑和打印机,自己留下一套学诗敲字,另外两套送给诗联学会和工作人员,帮助诗会改善办公条件,并建立了自家的网站。

有着军人豪爽性格的丈夫欧阳梅开,全力支持妻子的事业,发挥自己摄影的一技之长,热情为诗社服务。诗会成立之初只有会员几十人,如今发展到240多人,有近3成的青年人参加,已编辑会刊《南湖洲风骚集》8集,由中华诗词社出版社出版,参与写诗投稿的有本地农民、村官、乡官、教师、退休干部,也有在外省工作的名人贤达,还有省、市、县的学者名流。2014年10月18日,中华诗词学会在该镇隆重举行“中华诗词之乡”授牌典礼,来自全国、全省各地州市的诗词界领导和诗友300余人前来祝贺!

年过七旬的文毓英,如今儿孙满堂,和老伴都身患糖尿病,自己还患有耳疾,按说她应该享享清福了。但她说,自己这一辈子风风火火已经习惯了,就是闲不下来。

为了抢救文化遗产,她找到一位稀世老人珍藏的绝版古籍《燕山外史》,花费了近2万元重新印刷了1万册赠送诗友。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她几年如一日,参加县老年大学诗词班的学习。这位勤劳一生的田园女诗人,已经习惯了农家乐式的生活,她不顾城里儿女的挽留,不愿在城里坐享清福,坚持住到乡下,边劳作、边学习、边吟哦,做到事业、农事两不误。文毓英的这股子韧劲,感动了大批同龄诗友,博得了诗词界田园女诗人的美称。

“昔日村娃插雪花,求知若渴走天涯。无私赞助扶诗社,有意操持种稻麻。情胜须眉扬国粹,诗如潮水映朝霞。少时方恨红羊运,晚景怡人致富家。”这首《赞文毓英》的诗作,就是诗友们对文毓英的真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