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村民众筹做股东 掘金生态游
浏阳日报
 
07-28 15:19

\

平时在田间干农活的陈海平,一到漂流旺季就拿起相机给游客拍照。图/记者 周健

编者按:

一座村庄,一个世界;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精彩之处,每一个小村庄都有美好的回忆;村庄作为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也是人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净土、文化的根脉;人们在这里聚居、耕耘、创造美好生活,互为特色、自成样本,就犹如这座城市末梢上结出的朵朵绚烂之花。即日起,本报推出“小村样本——聚焦浏阳特色村庄发展”特别策划,通过撷取报道最具特色和亮点的“小村”,为浏阳农村发展提供样本和借鉴。

上个周末,45岁的张坊镇上洪社区村民陈海平忙得不可开交,逐渐打响名声的黄石洞生态漂流,迎来了近千名游客。

除了是浏阳市张坊黄石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员工,陈海平其实还有一个身份——黄石洞漂流项目股东,“不出村子就可以做股东、当员工,收入稳定还分到红利。”说起自己的新生活,陈海平脸上满是笑容。

不止陈海平,在这个近百户居民的小山村里,有80多户村民手持黄石洞漂流项目的股份。村里办公司,村民当股东,依托生态资源开发漂流线路,激活当地休闲旅游,这是上洪社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索中走出的新路子。

村民“众筹”当股东

一直从事木材加工生意的王光胜是黄石洞漂流项目的大股东,也是发起者之一。

位于浏阳东区的上洪社区自然景色优美。“境内几乎没有耕地,以林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来源非常有限。”从小生活在此的王光胜深知上洪社区急需一个发展路径来突破困境。

2010年5月,一次旅行社的考察,让王光胜萌生了开发漂流游的念头。上洪社区原本就有一条天然水道,从双坳山上直流而下,绕过几道弯之后,在一处较为平缓的地带变温顺。“实际上水势还是很大的,具备了开发漂流的条件。”

想法获得村民的积极响应,王光胜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成立了浏阳市张坊黄石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召集村民开会,发放《旅游富民工程入资倡议书》,以1万元/股、“资金入股、全民分红”模式向全村筹集建设资金,自己则率先出资50万。

项目不仅获得80多户居民投资,筹得400多万元资金,同时也获得张坊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的目标是建成浏阳最秀美的漂流景点。”

但由于项目建设投入大,这个满载村民希望的项目几度遇到资金瓶颈,甚至短暂停工。为了破解资金难题,王光胜自己追加资金200多万,村民们则自愿延后分红,并各方出力建设。

终于,2013年6月19日,第一期漂流项目成功试漂;2014年5月20日,黄石洞漂流正式营业,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今年更是承办了长沙漂流文化节,各地游客纷纷涌入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黄石洞漂流不火不行!”

小村里的大变样

旅游开发,不仅有效促进了景点的开发和保护,同时也吸纳了相当一部分本地劳动力。

陈海平就是其中一个。每天早上九点许,这个70后股东跨上单反相机,骑着摩托车,赶到两公里外的漂流点,给游客记录下水花四溅中的笑脸,或是与其他员工一同维护设施、检查设备。

带来改变的是2010年的一次村民大会。在陈海平看来,村上办集体经济、有企业才能催进地方发展,不然年轻一辈都会到外面去。

除了成为股东,陈海平还获得一份新身份,当上了公司的“农民摄影师”。为了担当起这一职务,陈海平下工夫学技术的同时,更是花费5万多元购置电脑、打印机和单反相机等设备。

“可以说,基本生活都是围着漂流打转。”陈海平一家在景区开了家小店卖漂流用品,还把房子装修整理改为民宿,闲暇时玩起微信,最爱发景区活动和风景。

而目光敏锐的村民也开始寻找配套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桶金”,陈本桃就是其中之一。

她和黄秀英、汤美华三人看中了漂流“钱”景,共同集资20多万元开办了“黄石洞农庄”,位置选在漂流的终点处。“每天能接到不少订单”。

两年前结束在外打拼,回到村上的陈雨玲发现,村容村貌、道路两旁修葺一新,“村民观念也变新了,以前山冲里比较闭塞,接纳新事物比较少,现在微信用起来,做宣传推广都是嗖嗖的。”

新闻点评

村庄里积聚的内生动力

农民致富的愿望一直有,如何改变守着资源却未能致富的局面?

让农民搭上发展的快车,并从可持续发展中获利,传统的开发体制就非改不可。

上洪社区的老百姓们无疑开辟一条新路:村民们自发团结起来,众筹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并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既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又让参与其中的村民在可持续发展中获利。

这种模式的开辟,体现了积聚在村庄内的内生动力。张坊镇也在开发建设大围山南大门的同时,按照“一个核心、三个片区”的框架,重点打造上洪为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片区,引导该地旅游文化进一步发展。

相信,上洪样本不仅会为农民群众切切实实地谋利益、谋幸福,也将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种好模式,为后来者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一条路来。浏阳日报记者陈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