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部门确认发现株洲县首个抗战遗址
株洲晚报
 
07-27 14:12

以前有一人深的战壕,现在深仅40厘米左右 记者 汪成 实习生 关振铄 摄

以前有一人深的战壕,现在深仅40厘米左右。(记者 汪成 实习生 关振铄 摄)

株洲县文物局局长吴利人向李石林老人(左一)了解当年堂市乡抗日的情况 记者 肖蓉 通讯员 尹芳 摄

株洲县文物局局长吴利人向李石林老人(左一)了解当年堂市乡抗日的情况。(记者 肖蓉 通讯员 尹芳 摄)

李铁桥(左一)在讲诉舅舅马龙的故事记者 肖蓉 通讯员 尹芳 摄

李铁桥(左一)在讲诉舅舅马龙的故事。(记者 肖蓉 通讯员 尹芳 摄)

株洲晚报讯81岁老人李建军的讲述,让我市一支民间抗日游击队走进了大家的视野。7月21日,本报A6版报道了《堂市大岭山,曾有一支抗日游击队》后,许多市民打来电话,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同时也引发了我市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

株洲县文物部门在实地探访后表示,在堂市乡大岭山顶上发现的抗日战壕,年代在1943-1945年之间,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将为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探访】

抗日战壕系株洲县发现的首个抗战遗址

昨日,株洲县文物局局长吴利人一行在堂市乡文化专干的陪同下,来到株洲县堂市乡的大岭山,探寻了李建军所说的抗日战壕。

大岭山是堂市乡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在一片连绵起伏的小山中间,大岭山显得格外高大、挺拔。主动带路的村民指着大岭山说,抗日战壕建在山顶上。

上山的小路上布满荆棘,到了半山腰已无法辨认上山的道路。幸好株洲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预先准备了柴刀,一路披荆斩棘,开出了一条小道,大家来到了当年民间抗日游击队挖的战壕边。

战壕呈“人”字形,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以前有一人深的战壕,现在深仅40厘米左右。带路的村民说,他小时候和伙伴们在战壕里玩耍时,曾捡到过一些子弹、炮筒。“可惜都遗失了,否则这些将成为株洲民间游击队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有力见证。”吴利人说。

大岭山附近的村民表示,除了大岭山上的战壕,大岭山对面的楼下村的一个山头上,也曾有游击队的掩体,但现在难以找到了。

吴利人说,河西游击队留下的抗日战壕为株洲县首个抗战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将为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亲历老人:

游击队曾有8个大队,每个大队辖3个中队

实地查看后,株洲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寻找,联系到了90岁的李石林老人。李老说,他17岁时曾多次为河西抗日游击队送过信。

当年,河西活跃着一支由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抗日游击队,游击队司令是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国民党将领后解甲归田的堂市当地人林芝云。

当年日本侵略者进犯株洲,烧杀掠抢、无恶不作,这激起了林芝云的一腔报国热情。他把当时河西范围内的退伍士兵、爱国青年组织起来,还收编了一些土匪,成立了抗日游击队伍。游击队最壮大的时候有8个大队,每个大队辖3个中队。

李老说,当年,与堂市乡隔江相对的昭陵镇上驻扎着一个日本鬼子的警备队,有100多个日本兵。林芝云带领的游击队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善于与日军智斗,常伏击、偷袭敌人。游击队一大队队长马华满曾带队奇袭日军,一次就消灭了9个日本兵。三中队队长马龙作战勇猛,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大岭山上的战壕,就是马龙带队所建。

李老说,有一次,10来个日本兵来堂市乡抢东西,抢了3只鸡后就在一民房前坪杀了吃。只顾吃鸡的日本兵放松了警惕,把武器装备随手丢在地上。见此,三中队的两名队员对着这伙日本兵投了手榴弹,可惜手榴弹没有爆炸。随后,游击队的增援力量赶到,一起围剿这伙日本兵。“那天共消灭了10多个日本兵,只有一个日本兵躲进了稻田,然后逃走了。”

第二天,日本鬼子想报复,可又不敢再靠近堂市乡,便放火烧了昭陵镇20多处民房。

马龙外甥:

舅舅作战勇猛,曾多次带队袭击日军

热心读者李女士看了本报关于堂市乡民间抗日游击队的报道后,辗转找到了记者。李女士说,马龙是她的舅爷爷,她曾听父亲说过一些马龙抗日的故事。

通过多方联系,记者找到了李女士的父亲——65岁的李铁桥。

“没想到因为晚报的报道,我舅舅成了备受关注的抗日名人。”李铁桥说,他没有亲眼见过马龙,但小时候在家中看到过一张马龙的照片。照片中:马龙是名方脸、身材结实的中年男子。他坐在马上,身穿黄色军服,腰间系着宽皮带,头上戴着平顶大盖帽。“我的母亲曾告诉我:这是你舅舅忠佑伢子(音,马龙的小名)。”李铁桥说。

李铁桥的母亲是马龙的亲妹妹。“当时兵荒马乱,外公家经济条件不好,马龙从小很调皮,年纪轻轻就到外面流浪了。”李铁桥说:“有一天,马龙突然骑着马带了些人回到了堂市乡,开始了抗日游击战。”

日本鬼子对马龙又恨又怕。“马龙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一个人能打赢几个壮汉。抓条狗,然后放一枪,狗吓得飞奔,马龙也能追上。马龙作战勇敢,多次带领队伍袭击日军,缴获了大量的日军物资。”李铁桥说,马龙曾送给他母亲一床缴获来的日军毛毯和一双军鞋,可惜在前些年,“毛毯随着母亲的去世被烧掉了,军鞋也被扔掉了”。

李铁桥说,马龙曾差点被日军抓住。当时,马龙正在家里剃头,突然,他家的大门被撞开,随后,一个满身是血的游击队哨兵倒在了门口。外面,日本鬼子正架起机关枪,准备对屋内扫射。剃头师傅立刻把剃头盆里的水对外一泼掩护马龙,马龙拉上妻子从后门撤离。但在此过程中,马龙的妻子不幸中枪身亡。马龙成功逃脱后,辗转去了衡阳一带。

李铁桥还曾听长辈说,抗战胜利后,马龙回到了堂市乡,并找了第二任妻子,但没有留下子嗣。马龙死后,被葬在株洲县王十万乡,他的第二任妻子在三年前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