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这两年 湘西突围“美丽的贫困”
新华社
 
07-21 11:38

▲龙山县洗车河古镇民居改造成效显著,土家山寨风景美。(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黄华提供)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图为比耳脐橙产业园喜获丰收。

▲龙山着力壮大烤烟产业,图为烟农采摘烟叶。

▲龙山加快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图为黔张常铁路(湘西段)正式开工建设。

▲龙永高速建设进展喜人,图为龙山洗洛乡境内的高架桥施工现场。

▲提质改造后的凤凰古城核心景区主干道一角(6月17日摄)。

湘西扶贫这两年

●扶贫专项资金累计投入7.3亿元

●产业扶贫贷款发放4.7亿元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到240万亩

●扶贫脱贫人数24.48万人

●贫困村民比例下降到25.29%

●投资农业资本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

●生态文化旅游每年都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每年都保持在25%以上

新华社7月21日讯  湘西,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因地处武陵山腹地,亦成为“穷得让人揪心”的地方。

曾几何时,和赶尸、放蛊、辰州符等神秘文化一样,贫困成了湘西的“标签”。与全国相比,湘西的发展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脱贫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

“决不能让湘西在小康路上掉队!”这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使命、决心,更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干部群众的坚定行动。

近两年,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湘西后发赶超的拐点开始出现,在一系列内外因素“共振”下,几十年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发生转变,湘西各地主动对接市场,加快区域发展,快速走上了“造血式”发展道路。

从“等”扶贫到谋发展,不在小康路上掉队

过去湘西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现在思想观念焕然一新;过去老是埋怨上面,埋怨外面,现在却是反思内部、反省自己。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013年湘西州GDP仅为湖南全省的1.7%,财政收入仅为全省的1.5%,人均分别为湖南全省平均水平的44%、52.4%。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73.6%,其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仅为51.4%。

湘西州是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长期以来,不少资源、资金都整合到扶贫上。可是扶贫工作年年搞,不少老百姓还是年年贫穷,直到2014年,湘西州通过精准识别确定,还有73.43万贫困人口。

“年年扶贫年年贫”,难道是永远打不破的魔咒?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州视察,对扶贫工作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之后,湖南省进一步加大对湘西的支持倾斜力度,去年启动实施湘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出台了资金、项目、人才、对口扶持等方面点对点的帮扶措施。

今年4月,湖南省又在湘西州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提出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要求,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从2014年起,新一轮的扶贫攻坚“阵地战”在湘西打响。

“我们贫困地区的发展要靠政策,靠领导,更要靠自己。”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橘农石宗林说。

初夏时节,走进比耳村,顺着山坡栽种的脐橙园,一片绿色,振频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点缀其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了种脐橙,有的村民从其他地方挖土过来,填在石头缝隙里。”村干部告诉记者。

这个曾经穷得一贫如洗的村寨,因种脐橙而脱贫致富。之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现在248户村民几乎家家都有小洋楼,全村还有20多台小汽车。村民们还凑钱建起了加工厂,组建了合作社。

生态文化旅游、有机农业、特色养殖业,近年来,湘西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湘西州仅柑橘、猕猴桃、茶叶、百合等农业产业,带动100万人口就业,占农村人口的41%,总收入近52亿元,人均5200元。”湘西州副州长何益群说。

“茶叶已经成为全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每年为全村村民带来人均近2万的收入。”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支部书记石巧平说。

“保靖黄金茶”是当地古老、珍稀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有“一两黄金一两茶”之称。近年来保靖县将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重点产业,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几年间,种茶的村民越来越多,目前黄金村有茶园5800亩,可采面积为1800亩,大户能种四五十亩,最少的也有七八亩。“黄金茶”品牌享誉国内外。

两年来,湘西州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7.3亿元,发放产业扶贫贷款4.7亿元,农村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240万亩。

湘西州政法委书记欧阳旭分析说,湘西州这一轮的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突出了解放思想,对接市场,激活要素,创新思路。

在精准扶贫中,湘西探索将扶贫开发与市场对接,比如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搭建金融平台等,实现贫困群众持续脱贫,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通过引导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放大了精准扶贫效应。

目前,在湘西州投资农业的资本越来越多,近两年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途径,即使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群,除了社会兜底外,也能从流转费、分红等中获得收益。

严德忠,被称为“湘西牛王”,从矿老板“摇身一变”从事农业开发的他,提出“跟我来一起上,赶着湘西黄牛奔小康”的口号。两年来,他的公司发展湘西优质黄牛5200多头,去年收入6300多万元。

近年来,湘西生态文化旅游逆势上扬,每年都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2014年湘西旅游达2800万人次,增长21%,旅游总收入174亿元,增长20%。

行走在湘西,到处是云遮雾绕、恍如仙境的自然风光。记述着800余年湘西历史的老司城刚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记者看到,从永顺县城出发到老司城的公路,正在加宽,停车场、博物馆都在加紧建设。

湘西自治州州长郭建群介绍,2014年,湘西打了一场区域发展的翻身仗,扭转了近5年来持续低迷的状态。当年,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逆市飘红,GDP增长8.3%,财政收入增长8.7%以上。

统计显示,近两年湘西减少贫困人口24.4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29%。

“如果还坚持这种状态,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湘西就能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说。

从封闭到开放,后发“回旋”优势显现

过去湘西喜欢打“民族牌”、“贫困牌”,现在则主动打“改革牌”、“开放牌”;过去总是要求“输血”,现在则是主动“造血”。

武陵山地区表面是农村落后,深层次是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武陵山区城镇化率比全国要低20个百分点。

“我们整个交通建设比其他地方少了一个‘五年计划’。”湘西州发改委一位干部说,别的地方修好了高速公路、开始改造干线公路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批高速公路,别人修通乡通村公路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建设干线公路,总比别的地方“慢三拍”。

湘西长期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近10年来,人均投资大概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5%和湖南省平均水平的45%。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框架的初步形成,湘西从封闭走向开放,各种要素开始被激活,新一轮城镇化在湘西开始发力。

尤其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投资拉动的作用更加重要,作为后发地区,湘西经济的“回旋”优势开始显现。

目前,湘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基本形成,横贯武陵山区的黔张常铁路已经开工,机场项目正在前期筹备。“2100多个建制村有98%以上通上了水泥路、沥青路,今年通村公路将实现全覆盖。”湘西州交通局局长龙文辉说。

湘西突围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大建设、大发展、大变革,在武陵山片区加速推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这既是摆在湘西面前的机遇,更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上级对湘西的政策已经非常优惠,中央和省里出台的所有民生政策我们都享受到了,现在湘西已经具备了突围崛起的基础条件,关键是靠自己。”龙山县委书记彭正刚说。

在湘西采访,大型工地随处可见,不少地方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来往往,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场景。

去年开工建设的黔张常铁路是贯穿武陵山片区的重要运输通道,对武陵山区域发展意义重大。记者在位于龙山县的大坡隧道施工地看到,各种工程车辆穿梭往来,中铁建十八局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隧道从两边同时开工掘进,目前正在快速掘进,力保按期完成工程。

长期以来,扶贫是湘西的重要工作,无论是整村推进、还是对口扶贫、产业扶贫等,都瞄准农村、农业和农民,随着国家层面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现在湘西州的发展战略,开始从农村向中小城镇转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格局。

湘西州各县市都在推进扩容提质、产城融合等战略。永顺县老城区有12万人口,可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十分拥挤,在这轮发展中,永顺县规划了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记者看到新城已基本完成了土地平整,工地一座简易房中,新城规划的电子沙盘描绘出新城“组团式”格局的前景。

湘西州府所在地吉首制定了“两城四区两带”的城市发展规划,“这种组团式发展,将城市分布在青山秀水间,融入湘西的山水人文,非常有前景。”吉首市委书记刘珍瑜说。

“我们看好这里的投资回报!”重庆一家知名房地产企业在龙山县投资开发商品房,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栋栋30层高楼拔地而起。工地负责人介绍,楼盘基本销售一空,七成被外出务工者买走。

不可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湘西一些干部群众发展的思维相对僵化,理念相对落后,尤其是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勾连,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成为湘西改革发展的阻力。

“这轮城镇化发展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高起点规划、组团式发展、大资本进入,搅动湘西大变革。”湘西不少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受。

湘西发改委主任胡恩平介绍,这两年,湘西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发展靠项目支持、工作靠项目推动、面貌靠项目改变”在干部中形成了共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民生、生态等工作都细化为一个一个的项目,按照“在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节奏,光州里每年都要推进200个以上的重点项目。

吉首大学武陵山发展研究中心鲁明勇教授认为,武陵山片区的发展要从之前要项目要钱向搭建平台转变。记者发现,在湘西,无论是农业、旅游,还是工商业,都体现出这种转变。

比如旅游业,以前外来资本很少进入,而近两年,动不动几十亿元的资本投入到湘西开发旅游业。龙山县与重庆一家公司签订协议开发里耶古城、八面山等景区,协议资金50亿元。吉首与北京一家公司签订了矮寨、德夯的景区开发的框架协议,拟投资30亿元。

从自卑到自信,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回来了

过去湘西纷纷哭穷,现在频频报喜;过去干部群众自卑,现在找回了自信,找回了“精气神”。

提起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许多人耳熟能详,其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湘西州龙山县境内的乌龙山。

湖南龙山县与湖北来凤县一河之隔,一龙一凤,分别是湘鄂两省在武陵山区的“窗口”。

多年以来,龙山都是来凤羡慕的对象和追赶的目标,可是,这一格局却一度发生了逆转。在新一轮城镇化中,来凤县率先破题,城市建设搞得风生水起,而龙山县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一些人戏谑地说:到来凤看到的是新型城镇化,到龙山看到的是新农村建设。

龙山县委书记彭正刚直言“压力很大”。他说,这几年,龙山与周边的湖北、重庆相邻县市相比,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重庆秀山县去年的GDP120亿元,财政收入25亿元,而人口比秀山多一倍的龙山县,去年GDP只有60亿元,财政收入仅5亿元。

这种发展的落差,极大地打击了龙山干部群众的自尊。

去年,“憋着一口气”的龙山县背水一战,积极招商引资,推动城乡发展,数亿、数十亿元的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在县城投资两亿多元进行提质改造,种上了漂亮的绿化植被,安装了黑、黄、赤、青、白五种颜色的龙图案路灯,夜色中,龙山县城灯火辉煌,老百姓在修葺一新的广场上散步、跳舞。

“这样一来,龙山把干部群众的自信心找回来了!”湘西州委政研室主任向邦伟说。

龙山的变化是整个湘西的缩影。

“过去到省里开会,我们总是最后发言,今年根据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发言,我们就排到前面了。”湘西州发改委主任胡恩平说。

2014年以来,湘西经济发展进入快速通道,经济的发展,在改变城乡面貌的同时,解放了思想,振奋了人心。

不少干部谈到,中央和湖南省每年拨付给湘西的扶贫资金6亿多元,这些资金对湘西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现在动不动几百亿的投资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争资金还不如争政策,靠别人远不如靠自己,只要搭建好平台,招商引资,就不愁没有钱。

“过去我们找上面要钱,也是费尽周折,现在说实话,几千万资金我们并不像以前那么看重,我们更看重的是政策,只要政策好,招商引资一个项目就是几十亿的投资。”湘西州委一位领导很有体会地说。

“我们要抢占武陵山片区发展的制高点”。走访期间,一些县市领导干部带领记者看工地、看项目、看规划,信心满满。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言谈中充满自豪。

花垣县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龙德成,谈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

叶红专说:“我们从去年开始有了底气,今年提出再打一个大翻身仗。谋划到2017年湘西建州60周年的时候,实现湘西面貌历史性变化。”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湘西发展的基础依然十分薄弱,2014年全州人均GDP仅为湖南全省、全国的43.5%、37.6%。而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依然面临着土地、金融等一系列有待突破的要素瓶颈。

当前,湘西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空间。“虽然近年交通发展很快,但目前国家、省里没有在湘西规划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我们担心湘西在新一轮发展中又将被边缘化,成为高铁‘盲区’。”一些干部呼吁道。

另一方面,在通乡通村等公路建设上,标准偏低、路网不畅等问题依然突出。

在特色产业方面,普遍存在小、散、乱等问题,有的仍停留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湘西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16%,远低于农业产业化30%的最低要求。

“对湘西来说,当前的第一要务仍旧是加快发展,湘西的扶贫开发依然在路上。”叶红专说。(记者 邹云 丁文杰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