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玩手机也能把钱赚?做微商月入万元很常见
株洲日报
 
07-16 10:41

市民在微店选购商品。株洲日报记者谭清云 摄

市民在微店选购商品。(记者 谭清云 摄)

株洲日报7月16日讯微商是指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进行产品展示与销售的卖家,以在微信朋友圈卖货最常见。

“15年前做阿里巴巴的,基本上都赚翻了;10前没做淘宝的,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还不抢占微商先机,到头来必定追悔莫及。”近年来,微信朋友圈“战火纷飞”,一个又一个微商创业的故事,令人血脉贲张。

在记者微信通讯录的近200名好友中,至少有10余人每天发布产品信息,产品包括服装、箱包、水果、化妆品等。玩手机也能赚钱吗?微商真有这么好做?买东西有保障吗?7月15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微商赚钱吗?

有人月入万元,也有人“打酱油”

朱婷越来越“不务正业”了,每个月两千多元的工资,给小孩买几罐奶粉就所剩无几了。但她在朋友圈代购名牌包包,一笔订单说不定就能赚足整月的工资。

“在美国的同学刚好有渠道,今年5月正式启动‘跨国合作’。”朱婷说,她主要负责在微信朋友圈发实物照片、联系买家,同学在纽约邮寄发货,利润五五分成。

在她的朋友圈,记者看到扎堆的国外品牌包包图片,其中一款KS白色包包售价为1399元,MK经典款打出特价2280元。“实体店售价往往高一倍。”朱婷说,因为价格上的优势,爱美的女性往往抵不住诱惑,微店经营2个多月,她平均每个月可分到5000元以上。

她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图片处理上,并且发动朋友转载链接地址。按照她的说法,代理名牌包包、护肤品等,利润空间较大,月入万元不是梦。

但据记者调查,虽然做微商月入万元的现象很常见,但打酱油一族却是大多数。

株洲县某职业学校教师fish一年前在朋友圈里搭建了“鱼鱼小铺”,刚开始代理护肤品,后来改成衣服,最近已有2个月没更新状态。“我早就不做了。”fish告诉记者,刚开始做微商时,每套护肤品她都自己试用,并随时发布产品试用效果,朋友捧场的也多,前几个月平均收入有3000元左右。

后来发生一件事,让她耿耿于怀。“产品突然就销不动了,连回头客都没有。”fish找到她的朋友打听,原来是使用她产品的顾客脸上长痘痘,消息在朋友间传开,她的生意也没法再继续。

“一定要选对产品,积累口碑。”fish最终关了“鱼鱼小铺”,她觉得再无法“鼓起勇气”赚朋友的钱了。

微商好做吗?

买卖双方做朋友,也靠“吸粉”生存

微商注定是要靠圈子粉丝消费产品的,因此,粉丝数量往往决定销量。

朱婷的顾客,有相当一部分是她在论坛、网站或微博的粉丝。为此,她经常组织网友参与某些主题论坛,为相关品牌的推广积攒人气。

朱婷坦言,朋友圈里直接的朋友成交很少,基本上是通过“朋友的朋友”,经过几次转发后过来消费。“转发一个月,哪些人是你的客户就基本明了。”她说,朋友圈卖得再便宜,人家都以为你赚了他的钱,与顾客交朋友,才能延长链条。

据了解,眼下做微商的,多数是在朋友圈和空间里做宣传,做的都是熟人或熟人介绍的生意,货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代理、代购和自己采购。做代理充当的是“销售员”,货源从上家拿,卖出去之后赚个差价;代购商品近年来随着微信的兴起,从淘宝等B2C网站上转战至微信、QQ空间。

“有时候朋友圈疯狂转发的关注微信号领取商品的信息,有可能就是一场吸粉、骗取个人信息软件。”城区某网络公司销售经理陈亮告诉记者,靠活动吸粉的方法屡试不爽,一些个人微商也会发起类似活动,转发信息集满多少个赞送产品等。

微商背后是什么呢?相比以代购和海淘业务为主的个人卖家,采用代理机制的品牌微商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售价100多元的面膜,根据代理层级不同,拿货价只要2元至30元。”fish爆料,微商链条上的利润数字惊人。

事实上,要加盟某些品牌的微商,通常需要缴纳金额不等的保证金。fish最开始卖一款活性水,是最底层卖家,当初她进入微商队伍时,除囤货外,还交纳了1000元保证金。

除了代理模式外,还有一部分是个人卖家的自营模式。他们往往有自己的产品,有客户需求时直接送货,在价格和利润方面有较多的自主权。

微商靠谱吗?

尚未出台监管条例,消费者上当难维权

天元区大湖塘社区的周女士肤色有点暗沉,前不久朋友告诉她,某微商卖一款“马上可以变光滑白皙的面膜”,立刻戳中了她的痛点。

“用后一星期就开始出现红斑点。”她想过维权,却又无直接证据。

根据她提供的产品包装盒,记者发现这款名为“俏十岁”的产品logo线条粗犷,产品名部分字体棱角不够分明。“明显是山寨货。”周女士说,因为是朋友推荐,当初并未多留个心眼。

事实上,微商中存在的诸如兜售假冒伪劣产品、无售后服务等问题不容忽视。记者上网检索发现,今年3月18日,南京首例微信传销案宣判,号称“亚洲催眠大师”的陈某,因领导、组织传销活动罪被判刑8年,并退赔被害人损失总计461.5万元。

记者就此采访到市工商局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工商只是执法部门,目前没有针对微商的相关法律条例,因此他们也不方便干涉。

本报法律顾问易露认为,以销售为目的在朋友圈进行营销也属于商业广告,其内容也应受到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制。根据规定,经营者主体是个人的,现行法律法规未强制要求办理工商注册,但经营者应当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交其姓名、地址及其他相关身份信息;经营者主体是企业的,应当办理工商登记。

易律师认为,由于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监管,很多微信商家没有备案上述卖家信息,因此容易造成一些卖家借机欺诈、售假之后删除相关记录或跑路的现象,增大了交易风险,消费者应谨慎。她提醒市民,一旦买到假货,除了保留相关证据之外,还要求对产品进行鉴定公证,并走诉讼途径。

【记者手记】

微商如何走得更远?

微商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被“三无”、高仿、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的风险。因为在朋友圈发布商品信息,仅仅依靠图片、文字,很难说明质量问题。

当附加了个人诚信品质的商品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时,这也是卖家个人品格在朋友圈中的传播。如若一名微商从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那他的口碑在朋友圈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其口碑迅速下滑时,其在朋友圈无立足之地,连现实中的朋友也没得做!

因此,要让微商走得更远,就必须打出“服务+信誉”的组合拳,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引导,出台相关监管条例,让微商走上更加正规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