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来袭 教你如何防暑降温
永州新闻网
 
07-15 10:43

永州新闻网7月15日讯(记者 肖琳)伴随着36、7摄氏度的高温,13日正式进入“三伏天”,开启全年最热的一段“烧烤”模式。“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年的“三伏”会偏长,从入伏到8月21日出伏,一共有40天。而7月23日到8月11日的20天更是最热的中伏。“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是宜静不宜动的,一旦劳累过度,便容易暑邪入身,发生疾病。但人们总要进行正常的日间活动,特别是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顶着烈日和高温进行作业也是身不由己。那么,“三伏天”里该如何防暑降温呢?

\

户外工作者需多补水多休息

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和高温下进行高强度作业,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的大量流失,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因此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果汁、汽水等饮料是不宜用来解暑的,因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喝汤和喝茶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茶水可生津提神,减轻疲劳。不过,都需要热着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到2℃,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充足的休息也很重要。户外高强度作业本身就比较劳累,如果夜间休息不好,次日再坚持劳作,机体抵抗力会下降,更容易中暑、生病。

老人幼儿注意户外活动时间

老人和幼儿本身就是抵抗力比较差的人群,在高温天里尤其要注意控制户外活动时间。老年、幼儿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差,水分补充不足,更容易中暑。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人,由于抵抗力弱,心肺功能差,高温天气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体温要略高于成年人,且肠胃功能不健全,一旦接受过多热量或吃坏肚子,容易引发疾病。建议这两类人群选择早晚进行户外活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不宜呆在户外。且每次要控制时间不可过长,要及时补充水分。在户外多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活动,即使在室内也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不可太热或太凉。幼儿对饮食没有控制力,食物要保证新鲜,不可吃太多冷饮。

室内“冷气”族切勿一味贪凉

“三伏天”里最舒适的时刻恐怕就是对着冷气狂吹了。不管是蜗居族还是办公室族,都恨不得一呆一整天。但也要注意别过犹不及了。空调房里容易干燥,要适当补水。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否则进进出出反而容易得空调病。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夜间睡觉时应把温度适量调高,并搭上空调被,以防着凉。空调更不能直接对着头部和脸部吹。

清淡饮食安全度一夏

酷热高温的“三伏天”,人们喜冷饮,往往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西红柿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的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三伏天”里的衣食住行都需注意,家中可常备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液、风油精等。此外,心境也很重要,所谓“心静自然凉”,虽作用可能并没有那么神奇,但保持平和的心态,少动怒,加上适当的运动的确可以帮助你安全度过“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