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绿色循环农业模式“变废为宝”
红网衡阳站
 
07-14 15:40

红网衡阳站讯 (记者 周旭峰)位于衡山县北部的长江镇,距县城13公里,是衡山的“北大门”,因湘江流经该镇长达30华里,故名“长江”。这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粮食产量居全县各乡镇之首,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开创了全镇经济建设新局面,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誉为“衡山第一粮仓”的农牧大镇,曾一度遭遇“环保瓶颈”,面临着严峻的环保挑战,他们能否“接招”成功?

坐落于长江镇石桥村的湖南金叶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是镇上率先启用农牧结合粪污治理模式的先进企业。占地面积180亩的金叶养殖公司建有高标准现代化猪舍12栋16500平方米,常年存栏生猪5000头以上,年出栏生猪上万头,但生猪养殖企业最难解决的就是排弃物的处理问题,公司便探索出了生态循环模式,试图“变废为宝”。

为了处理好生猪养殖带来的粪便、污水等排污问题,三年前,公司建成了800立方大型沼气项目和400立方的四级污水沉淀池,改造升级后,可年处理养殖场内粪便及污水2.92万吨,年产初级有机堆肥料4250吨。

2014年,公司又新建了有机肥加工厂,成立衡山玉枼仙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2000亩旱地种植仙草、4000亩优质水稻、2000亩优质油茶林。

董事长袁金岳介绍,养猪场里的粪尿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公司厨房、员工日用能源及有机肥生产的烘干能源;沼液就运输到仙草、油茶林、稻田基地作为有机肥料。干粪及沼渣则经过有机肥加工厂加工,制成商品有机肥,有机肥又可用作三个基地的种植肥料。

“猪场、沼气池和农业基地三部分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构成了能源生态体系,这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解决了排污难的问题,有提升了经济效益,达到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环保要求。”袁金岳说道。

据衡山县统计,湘江沿岸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发达,畜禽养殖以猪和鸡为主,牲猪常年饲养量约85万头,年出栏60万头以上;鸡常年饲养量800余万羽,年出笼约600万羽左右;水产养殖以养鱼为主,年水产品总量约1万吨以上。2014年,衡山县根据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制定了畜禽养殖划分方案,对湘江沿岸禁养区(500米)、湘江饮用水源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200米内的规模养殖场及湘江敏感水域内的养鱼网箱全部关停和拆除,以保证湘江水质不受影响。

养殖场按照农牧结合、农牧循环模式,共改建猪舍16163平方米,近年来年出栏规模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全部列入“生猪调出大县”粪污治理项目,并新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1360平方米,沼气池2450平方米,沉淀池4230立方米,蓄粪池1540立方米,改造排污管道20170米。经治理后达到了粪污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处理后的粪便、污水再用于周边农作物灌溉。

同时,为进行农业污染防治,拒绝农药等化学物品侵蚀水质,衡山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落实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安装頻振式杀虫灯杀虫;推广了秸秆资源化利用;开展了田间排灌渠沉淀、消纳地表径流水中氮、磷等技术探索。

如今,衡山县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农业种植均能通过现代、绿色的循环模式达到无污染、零排放,控制周边水源和湘江水源健康,但普通养殖场、小型养殖场,仍然存在粪污处理方式简单、无处理直接排放等行为,这些将成为今后衡山县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业污染的治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