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县民间文化热现象扫描
红网益阳站
 
07-09 14:49

红网益阳站7月9日讯  桃江民间文化有多热?先看两个场景。

场景一:7月7日晚上,桃江县城桃花江风光带豪苑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观看地花鼓。这种火爆热闹的场景,只要天晴,每个周二、周六都会呈现。组织方桃江戏迷会会长李治介绍,去年至今,已经演出近百场,每场观众超过700人,多时上千。

场景二:7月6日,三堂街镇中心小学礼堂鼓乐声、喝彩声和掌声此起彼伏,镇乡村演艺团体汇报演出及节目选拔赛活动正在举行。19个村(社区)19支文艺队自编自演自导的快板、舞蹈、花鼓戏、小品……逐一呈现。从7月2日开始,桃江县15个乡镇举办类似比赛,选出一个优秀演艺团参加10月份全县乡村演艺团擂台赛。

6月26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金鸢在桃江调研文化工作时,亲身感受了桃江民间文化活动的活跃,称赞不已,欣然为桃江花鼓戏戏迷会题写“戏迷之家”。

民间文化 沃土育新苗

桃江民间文化土壤肥沃,屈原文化、美人文化、竹文化根深蒂固、遍地开花。马迹塘故事、胡呐喊、三棒鼓、地花鼓、回民武术、舞龙舞狮、划龙舟……数百种表演形式的民间文化深深陶冶着桃江人民。

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每逢大型集会,桃江人民往往能够欣赏到马迹塘故事表演。在长长的高跷队列后面,跟着数台扎好的“故事”,由儿童装扮成。比如《许仙游湖》的剧中人,“许仙”撑开一把伞,站在一个4个人抬着的一平方米的木台上,“白娘子”则站在伞边边,险象环生。马迹塘故事几年内三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荧屏,《北纬30度远方的家》《乡土》栏目都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马迹塘故事成功申报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末清初时,桃江花鼓戏就广泛传唱,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做寿过年,大户人家都要请花鼓戏班子唱上几天几夜。现在,每逢红白喜事,当地依然保留习俗。80后小伙李治立志要将其发扬光大。从去年开始,他邀戏迷朋友,在县城业余演出40余场。今年5月,他注册创立了桃江县花鼓戏戏迷会。现在,每逢周二、周六,在沿江风光带,人们都能够享受到一个由票友义务演出的花鼓大联欢。“最多的一场,有1000多人观看,最少的时候也有700人。”李治说。

政府搭台 群众唱主角

最近,桃江县委常委会决定:在县城热闹的沿江风光带,投资百万元,建设一个上下两层、面积240平方米的公共大戏台。而在去年,县财政出资150万元改造了县影剧院。

桃江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发展,涌现了上百家民间文艺团体。桃江县文化部门加强对基层文化站的业务辅导和培训。去年12月,桃江县举办了一期民间文艺人才声乐培训班,上百声乐人才参加培训。今年,桃江将举办乡村演艺团体大赛,让他们打擂台、比技艺。目前,各乡镇正在进行初赛,将于今年10月份展开决赛。

2011年3月,当地文化部门牵头,成立了桃江县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把全县数十支民间花鼓戏剧团,整合为桃花江花鼓戏剧团和桃江县花鼓戏剧团。

桃江县花鼓戏剧团团长杨斌介绍,抱团发展几年,剧团的固定资产由最初的十几万元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万元。现在他们平均每年要演出400多场,除了在本地演出外,还被邀请到湘阴、岳阳以及湖北和江西等地。

现在,桃江花鼓戏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每年有新作面世。县花鼓戏剧团精心排练了一部以廉政为主题的新戏——《民大于天》;天问传媒编排《天问桃花》,已于6月14日公开演出。

活动竞秀,城乡添魅力

1月10日晚,桃江县城的街头寒风瑟瑟,行人稀少。但是桃江县影剧院里却是锣鼓阵阵,人头攒动,就连过道也挤满了人。一场花鼓戏正在这里上演。当地名家文满青甫一开口,其婉转的唱腔,便折服了观众;9岁的小演员付琴思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观众叫好声不断。

在流行音乐打天下的今天,有着300多年历史、地方特色浓郁的桃江花鼓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在这块被喻为“戏窝子”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来自省花鼓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有湖南省第一花旦之称、在《一家老小向前冲》中饰演祝婶子的刘赵黔每年都要到桃江演出。今年端午节,她演出后说:“桃江戏迷热情,花鼓戏演出氛围好,我愿意经常来演出”。

在桃江城乡,活跃着一批从事民间演艺的从业人员,他们吹拉弹唱、唱歌跳舞样样都行。今年桃江举行的乡村演艺团技艺大赛,就以团为表演单位,要求从主持到节目,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目前,报名的演艺团十分踊跃。他们不仅通过表演获得收入,还传递了正能量。最近在桃江各地巡演的《五狗戒毒》就是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花鼓剧目。

文化的活跃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追求文明、生态、美丽成为桃江农民的时尚,一系列荣誉可以见证当前桃江乡村的可喜变化。2014年,桃花江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灰山港镇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镇;桃花江镇崆峒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最近,牛田镇、石牛江镇入选益阳市十佳乡镇,桃花江镇崆峒村、大栗港镇朱家村、灰山港镇杨家湾村入选全市美丽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