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外出打工者多 一小学全校都是留守儿童
广州日报
 
07-03 10:50

板当禾小学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

吴建芳、吴建珍和爷爷。

湘西凤凰县一个小学的学生现状 他们过年才能见到父母

当地政府正在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

广州日报7月2日报道  湘西凤凰是旅游胜地,但却也是留守儿童的伤心地。这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原因大致相同:为了赚更多的钱。土地被征用,人多田少,他们选择到更多机会的城市去务工。而年轻人也禁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纷纷外出打工。

古城,留守儿童和老人相依为命。记者走访发现留守儿童有着类似的特征,农村家庭一般有两三个小孩,多的则四五个。这些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孤僻、缺爱,一年中或许只有在春节期间短暂的相聚,他们与父母显得生疏,甚至有父母在外打工多年回来,儿子都不认自己的父母。他们中的不少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不少人在中学毕业后选择和父母一样外出务工,升学上高中的人数很少。在他们看来,上学是为了更好地去打工。

当地村长和民间公益人士都表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父母回来。而这必须要求当地有一些能赚钱的产业。可喜的是,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和特色经济产业,外出的农民工开始回流。

吴志显,凤凰县千工坪九年制学校教师,他也是凤凰助苗网发起人之一。他走村串寨调查走访了许多贫困学生情况。

人多地少外出揾食

据他了解,家长们外出打工只因家里太穷,在农村赚得太少了。还有就是自然条件不佳,很多乡村无法种植经济作物、无法发展养殖业,“再勤劳,收入都没有打工高。”他举例说,凤凰地区2013年旱灾,2014年水灾,这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成。仅2013年湘西遭遇的60年一遇旱灾造成稻田大面积绝收。再加上凤凰地区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没文化、没技术。

凤凰县阿拉营镇黄丝桥村村支书曾庆芳说,村里七八十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庄地处丘陵地带,人多田少,人均面积1.3亩。年轻人中学毕业时,他们大都十五六岁,觉得务农太辛苦,累死累活一年也就两三万元收入,还要看天吃饭。外出打工,一年少说也能赚5万元。曾庆芳说,年轻人经受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力,想去看看花花世界,赚的钱不少,但存不了钱。

此外,城镇化进程也让农村日益无田可耕。以阿拉营镇铁马村为例,该村书记洪炳全说,铁马村支持基础建设发展,在机场公路建设、电站建设等多次建设中土地被征用,全村820人,人均田地只有0.5亩。

年轻人都出去务工谋生,儿童成了孤独的留守者。

心里空虚翻墙会网友

据吴志显观察,留守儿童有着相同的群体特征:比较懒散、自觉性较差、孤僻、逆反、感情相对冷漠、缺爱。他们更容易心里空虚,却无处排解。

杨靠夫家住千工坪乡板当禾村,今年16岁,初三刚刚毕业,是家中老大,还有2个妹妹。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妹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上学期间,因为很无聊,他常常翻出学校的围墙去乡镇上网吧上网,“手痒痒。”他在网吧的娱乐是找人聊QQ、玩游戏。也在网上结识了网友,而他选择附近山江镇的网友,因为“方便见面。”说走就走,有时他隔天就会去见网友,有时一周见两次,他会编出不同的理由向老师请假。空虚无聊的他在网络与线下见网友中寻求心理抚慰。他也直言有时控制不了,如果他的父母在身边,他会收敛很多。

去年杨靠夫买了手机,生活多了一些色彩,手机给他带来了更多娱乐——音乐、手机游戏。偶尔他也与父母通电话,“你们还好吗?过得怎样,我们很想你们。”他的话通常比较简短,电话那头回复说,“好呀,你在家好好干活。”他们的通话有些客套,通话时间也不长,这是他与父母通常的交流模式。

刚刚结束学期,杨靠夫毕业了,他不想继续念书,“可能先在家呆半年,帮爷爷干点农活。”等到来年春节,父母回来了,他打算跟他们出去打工或者自己去广西打工,“我的小伙伴们在广西打工,待在农村没前途。”

“妈妈不要我了”

留守儿童心理的空虚,源于他们对父母的关爱太“饥渴”。

千工坪乡板当禾小学代课老师滕明精同时带两个班——学前班和1年级或1年级和2年级。学生人数在40~60之间。她说全校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

因为年纪小,学生们对爱的需要更加浓烈。一次课堂上,滕明精看到一名女学生在哭,她询问学生是不是不舒服,女学生说,“想妈妈了。”有时,滕明精也看到学生坐在那发愣,好像在想什么,看到有别的父母带着小朋友经过学校门口,小朋友手里拿着东西吃,学生会心酸地躲在角落里哭。

滕明精妹妹的小孩也是留守儿童,妹妹3岁大的儿子也在村里由她妈妈代为照顾,她听到外甥对他外婆说,“妈妈不要我了,长大以后我不和他们一起。”听到这话,她的心深深被刺痛了,他体会小孩那种被抛弃的感觉,于是赶忙打电话给妹妹,让她回来。结果妹妹说太忙,没空回来。

千工坪乡新坪村的吴建芳(11岁)、吴建珍(13岁)小姐妹至今和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出去打工时姐妹俩只有七八岁,一路哭一路追。说起父母,两姐妹不停地流眼泪,“想他们了。”

“你们快点回来。”吴建芳在电话里经常重复这句话,电话那头回复,“赚了钱,给你们买衣服。”长大一些了,姐妹俩逐渐能理解父母,不去打工,家里没钱,上不了学。春节期间与父母相聚的十天,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吴建芳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带她去凤凰县买衣服,她第一次来到凤凰古城,感觉一切都很新奇,凤凰县城也是她去过最远的地方。

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对于关爱他们的志愿者有着莫名的依赖与喜欢。

吴志显说,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前来慰问,以往逆反的留守儿童们却非常积极配合。志愿者们教他们唱歌,还教他们做游戏,让他们画画,从中分析出他们的心理。但当志愿者们离开时,孩子们却无比失落,一路追着志愿者的车一路哭。

打工10年父母成了陌生人

板当禾村的梁健芝和姐姐梁英凤一起和奶奶生活。她们有兄弟姐妹6人。在她们刚出生那会儿,她们的父母就去杭州打工了。沟通几乎是通过电话,她们的父母一两周打一次电话回来给她们的奶奶,有时梁英凤会问父母,“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想你们了。”父母回答说“过年回来”,但多数情况下,父母却食言,工厂订单一多,他们就留在当地过年了。

去年暑假,梁英凤坐着班车去了杭州与父母团聚,在她印象中,只记得在那边住了一个月,大部分时间是在父母的住所,父母也没有时间陪他们去外面玩。“很无聊。”外出过几次,她都记不清去了哪,有什么好玩的,然后她就回来了。今年轮到她的妹妹梁健芝去杭州,虽然姐姐说杭州很无聊,她还是想去看看。

更有些留守儿童不认得父母。吴志显在走访中,有一户人家在外面打工,生了小孩送回家抚养,他们忙着赚钱过年都没有回家。打了8年工,赚了一笔钱,他们回村建房,孩子见到他们都不认识,不叫爸爸妈妈,只叫爷爷奶奶。同村人告诉他这是爸爸妈妈,小孩“哦”了一声就是不开口叫,就像见到生人,不论如何就是不开口叫妈妈。家长心酸地躲在墙角哭泣。家长对吴志显边说边哭,“在外打工,对不起孩子,不打工又没钱。”

发展特色经济

吸引农民工回乡陪娃

村里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作为村支书的曾庆芳也深感无能为力。 村里没有支柱产业,种稻谷、玉米赚不了钱。这两年村里发展了猕猴桃生产基地。他希望能发展旅游,村民可以卖土特产、开农家乐养活一家老小。

阿拉营镇是凤凰县最大的镇,条件相对优越。阿拉营镇天星村村长龙方革说,土地是农民的立命之本,近年来,村里也在走产业化道路。成立了猕猴桃、黄牛养殖、烟草、花卉等合作社。

但缺技术、缺资金是大问题。“有条件的话,谁不想在家门口打工。都想在身边打工,但工厂谁来投资建,技术谁来提供?”他说,要是有好心的企业能在村里建厂就好了,那样,孩子们就能和家长在一起了。

天星村有一户就很典型,4个儿子外出务工回到家里跟着父亲一起干,养殖了100多头黄牛,种植了400多亩烟,是村里的富户和排头兵,但一年忙活下来,赚的钱不多。龙方革介绍说,一斤黄牛肉卖30多元,除去人工等各项成本,几年下来,利润十分微薄,做了一两年,没赚到钱就放弃了。

但可喜的是,外出的年轻人有回流的趋势。他经常接到外出务工年轻人的电话询问,家乡是不是要搞产业发展了, “他们都说,村里有活干,就不要出去打工了。”在龙方革看来,将年轻父母留在村里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要留住他们,就得村里有赚钱的产业。

吴志显对此也深有体会。创建凤凰助苗网10多年来,带动社会力量,资助了数千名学生,落实资助款和爱心物资数百万元,在他从事公益当中,他发现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父母必须回来。他说,外在的公益可以在物质上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帮助,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心里空虚,缺少爱。志愿者可以在短期内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外在的爱,但父母的关爱是无法替代的。

吴志显的外甥就是鲜活的例子。当时,他的妹妹、妹夫在浙江打工,外甥在家学习不听课,作文没写几个字,经常挨批评。爷爷管教不了他。于是吴志显妹妹把外甥带到浙江上学,读到6年级,父母带他回家,人还是原来的外甥,但成绩却今非昔比,以第一名成绩考上初中,还当了班长,“他像换了一个人,父母在身边就是不一样。”他的妹妹、妹夫对他说,“孩子没出息,出去打工赚了几个钱也没用。”现在,他们在凤凰县打工,一家人租了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