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俏枝头——常宁市发展新兴产业纪实
红网常宁站
 
07-01 16:23

红网常宁站讯 “有色金属之乡”、“世界铅都”,这两个大自然赐予的美称,多年以来,一直是我市名声在外的名片。矿产资源,一度成为我市特定的符号。

其实,山水秀美、风光旖旎的我市还有着“油茶之乡”、“杉木南竹之乡”、“八宝福地”等美誉。

“我们不能单靠一条腿走路,要探索多元支撑的发展模式,让我市更快地走出资源枯竭困境!”我市的决策者们共同认识到这一点。

肩负着传统产业浴血洗礼的重任,我市虽步履蹒跚,但仍奋勇前行,一步步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努力打破资源型城市的“宿命”,积蓄经济“二次腾飞”的势能。

接替产业崭露头角

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一株株桂树、樟树点缀其间;一幢幢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相继落户……盛夏时节,走进宜阳工业园的工业走廊,一派盎然生机呈现眼前。

作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宜阳工业园承担着接替产业发展的重任。

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1.5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0余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配套建设自来水厂、职业技术学校和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公租房。

在加强产业服务配套、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我市还着力提升软实力:围绕“少审批、少检查、少收费”,强化政务服务中心职能,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办事流程,推行服务代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最大限度提高办事效率……一系列措施推出,创优发展环境,确保企业轻装上阵。

去年,一名外地客商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我市考察办企业。客商之前就已经与别的地方政府签好了意向协议,在朋友的劝说下,客商从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经济环境、扶持政策、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为我市“打分”。令客商没想到的是,我市的得分比之前签约地的得分要高出很多!最终,经过数日的详细考察后,客商在我市硬实力、软环境的吸引下,决定重新签约,选择落户我市。

种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天伦机电、中油金鸿、中粮江山……很快,宜阳工业园就吸引了众多企业落户。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已达26家,投产20家,产值达18亿元,安置劳动力5000余人。园区初步形成以荣诚鞋业、国荣橡胶等为代表的鞋类制品产业群;以量大模型、天伦机电为代表的制造产业群;以帝棉纺织、尚珂伊针纺为代表的服装产业群。

近两年,以宜阳工业园为龙头的接替产业集群正在发力。同时,一大批低能耗、环保型、技术型的大项目、好项目正陆续登陆我市。

生态农业勇立潮头

身处塔山上,放眼望去,一片片茶园错落有致,像是为塔山铺上了绿色地毯。

“种茶叶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轻松又环保。”谈及茶叶发展带来的改变,塔山瑶族乡鳌头村的邓春玉喜不自禁。邓春玉说,如今村里不仅种茶、卖茶,甚至连茶园都变成了景点,每年吸引着数千人前来采茶、观光。

在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的步伐里,生态农业亦成为我市的一大亮点。

我市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农业潜力,与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中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和在巩固提升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油茶、烤烟、茶叶“三足鼎立”的产业化路子。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粒粒油茶成了“致富果”。以前,漫山遍野的油茶无人管理,一片荒芜,处于“有产品,没产业”放任自流的状态。我市抢抓转型机遇,编制油茶产业发展“五个一”规划,致力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并引进中粮集团、中联天地等龙头企业发展油茶,兴建全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茶油加工厂。

目前,我市现有18家规模开发企业、32家专业合作社、350家种植大户、近6万林农经营油茶产业。我市油茶林总面积达81.4万亩,年产茶油5000吨以上,年产值达5亿元,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全国唯一的油茶生物产业基地。

一片片烟叶成了“黄金叶”。我市将烟叶作为“黄金叶” 大力扶持,烟叶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烟叶种植面积从零散的星星之火发展到5万余亩的燎原之势,2013年成功承办全省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

一山山茶园成了“聚宝盆”。扶持一批茶叶开发企业和种茶大户,集中连片开发优质茶园基地。目前,我市已建成有机茶园2.1万亩,山岚茶成功打造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畅销全国。到2020年,规划建设有机茶园10万亩,年产值达6亿元,并打造湘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化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据统计,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为群众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300余元。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扶持美国红提、无渣生姜、芙蓉花生及生猪养殖等特色农业。还引进专业公司发展复合型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提质,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休闲旅游一枝独秀

我市钟灵毓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自1996年开发旅游以来,我市先后开发建设了财神洞、西江漂流、天湖水上游乐、中国印山、石马地质公园等景点。悠久的历史文化、浓厚的民族气息、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我市的旅游业带来了蓬勃生机。

旅游资源是最重要的转型资源。近年来,我市把旅游产业列为转型发展的新兴主攻产业之一,以生态休闲为重点全面规划,有序推进。

在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旅游业,打造大湘南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魅力常宁”纲领的引领下,我市旅游产业创新了项目建设、旅游营销和行业管理思维方式和工作格局,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省内外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开发新景区。创建了“中国印山”景区,把几千年来的中国玺印图案摩岩于山石上,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深度开发西江漂流景区,炎热夏日游客纷纷上山,感受自然空调的凉快清爽,享受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浯洲岛旅游生态园等相继开发,掀开一层神秘的面纱。

整合旧资源。工人俱乐部、康家戏台、老鸦巢遗址,水口山作为红色革命摇篮记录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保护,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重大节庆为契机,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影响、有声势的活动,彰显了水口山厚重文化和沧桑岁月。

完善配套服务。对接高速公路的交通网络、极具特色的庙前古街、迷人的天堂瑶寨、地方风味的山区小吃、多元化的农家乐体验……随着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不断提档升级,一个高标准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已逐渐呈现。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近三年来共接待旅游人数332万人次,年均增长19.7%,创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年均增长21.2%。旅游擦亮了“八宝之地、湘南明珠”的我市名片。

从“矿竭城衰”的困惑,到走出困境的信心,我市的新兴产业犹如老树上长出的新叶,迎风俏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