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宝宝输在起跑线 “宝贝经济”悄然升温
红网怀化站
 
06-30 11:39

111

市面上不少商品,只要贴上“儿童专用”标签,身价就会随之倍增。

红网怀化站讯 汤洁是个3岁孩子的母亲,在她的账本里,孩子刚出生时,每个月用于购买纸尿布、奶粉、辅食、衣服等支出在1000元左右,占家庭支出的1/3;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早教培训、玩具等费用的增加,这笔支出已经接近2000 元,快占到家庭支出的一半。

而这厢,六一端午碰撞出的消费热还未褪去,各路商家又使出浑身解数制定“宝贝计划”,凡与儿童有关的商品都调成“促销模式”,摩拳擦掌备战即将来临的暑期长假,这是誓要激发家长们相当程度消费欲的节奏啊。

不得不承认,“宝贝经济”的概念,打进入公众视野便在悄然升温,近几年来更火了。这热闹的“宝贝经济”下,仅仅是每年数以万计新生儿的刚性市场需求这么简单吗?

222

上海某大型儿童商城,琳琅满目的玩具中,所谓益智类玩具格外受青睐。

一位宝爸的孩子经济学

直到2013年升格为爸爸,刘洋才意识到,一直以来,他低估了“孩子经济”的力量。

爱人怀孕期间,小俩口对孩子的培养有过不少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孩子不能宠着,尤其在物质上不能过于迁就。刘洋更是觉得自己会是一个严父,会理性地处理有关孩子的花费。

但是,将女儿抱在怀里的那一瞬间,摸着她肉肉的小脸蛋,心里便在默念:“宝贝,爸爸的所有东西,包括房子、车子、票子将来都是你的啦!”于是,事情开始起变化。

原先夫妻俩觉得对孩子的吃用达到中等家庭水平即可,没有必要追求高端,更加没有必要追求洋货。可在孩子出世以后,没有任何犹豫,从奶粉、围嘴、勺子、碗筷、奶瓶、空气净化器、甚至发烧药等,他们几乎都选择了进口产品,并且都是从美国、荷兰、香港直接或者请人购买。刘洋告诉记者,虽然大可以用食品安全和污染严重作为借口,但是细细想来,多少还是“要把最好的给孩子”的思想在作怪。

“吃奶粉要花钱,穿纸尿裤也要花钱, 你进出口双向收费啊!”小说《蜗居》中的一句话,曾戳中他俩不算低的笑点。可突然之间,他们的生活成了小说的现实版。

原本都不打算买车的,但爱人怀了孩子以后,觉得将来要时不时带孩子出去玩玩,还是有辆车方便点。本着这个目的,原本选辆代步车就可以了。考虑到车主要是为孩子买的,安全性不能打折扣,于是毫不犹豫地将预算翻了个番。

不仅如此,宝宝改变了两代人的消费习惯。父母素来节俭,但在有了孙女之后,不再计算着如何省钱,而是转向优质选择,宝宝的吃穿用玩全都“上规格”的。结果就是,孩子消费成为家中的大头。

为了不让宝宝输在起跑线,宝宝2岁2个月就送幼稚园学规矩了。随着宝宝的成长,教育方面的需求肯定会大幅上升。家庭开支的绝对数将一路上扬,孩子消费占消费的百分比也会保持上升趋势。刘洋不禁感慨,孩子经济才是各种消费形态中最重要的动力。

刘洋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孩子,他和爱人的收入可能会有较大一部分以银行存款、股票、基金投资等金融资产的方式存在。

这些钱会成为金融系统中的货币供给,很大一部分会是生产端的投入之一。现在,他们的收入多以直接消费形式出现,成为需求端的最终环节。他还开玩笑说,这是在为建设消费型的经济模式、去杠杆化做出贡献。

而刘洋夫妻俩身后,有数万计的新手爸妈——2014年,怀化市新生儿人数超7万。

333

游乐设施几乎成为各大商业综合体的标配。

“宝贝经济”方兴未艾

所谓“宝贝经济”,即以满足0至12岁儿童主体需求,主要围绕其生育、养育、教育,保证儿童健康成长而展开的一切经济活动。据统计, 我国目前0—12岁儿童数量将近3亿。

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了规模惊人的“宝贝经济”。走在大街上,不经意中抬头,就会看见一间母婴用品专营店。前些年还有些曲高和寡的母婴用品市场,如今正是方兴未艾。

婴儿手推车的价格超过自行车的,身长80cm的幼童服装贵过身高180cm爸爸的,在网上四处寻觅免费小说的屌丝父母可以毫不手软地给孩子添置原版进口图书,这样的例子虽颠覆常识,但在生活中却屡见不鲜。宝宝专用纸巾、婴幼儿专用洗衣液、儿童酱油……

这些年,市场上贴着“儿童”标签的产品层出不穷,吃、穿、用、玩应有尽有,身价也是“水涨船高”。儿童经济中掘金的商家显然已经意识到,就算不合理的利润打着“爱”的名号也能畅通无阻。商场、超市的儿童用品专区前,总是格外热闹甚至人气爆棚。

商家瞄准的就是孩子!从便利店前一元一次的摇摇车,到街头巷尾的母婴专卖店,童趣经济正全面开花。中国独特的生育政策,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都在客观上助燃儿童经济。

而80后父母的育儿理念也已全面刷新,他们倡导平等的亲子关系,不过分强调自身权威,更愿意尊重孩子的选择。事实上,中国的孩子,在家庭消费尤其是娱乐项目上,已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长辈掌管钱袋子说一不二的时代已然翻篇,如今孩子的手指向哪儿,钞票就跟去哪儿。暑假去哪儿, 周末怎么过, 生日礼物想要什么,在父母的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基本都是孩子说了算!

家庭文化的嬗变造就了全新的商业逻辑,包括那些在成人世界中行不通的。为什么《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票房可以完败《中国好声音》?其症结在于观众定位!《爸爸去哪儿》打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吸引着忠诚度绝对“杠杠”的孩子,而《中国好声音》

定位为20-35岁的年轻人。孩子只对自己的喜好负责,无关成本;而父母只对孩子的开心负责,无关预算。一个娃可以带动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家和美地去看场电影,家长还心甘情愿觉得这钱花得值。要不怎么说儿童消费的最大特点是“一人带动全家”呢?

早在2005年, 就有统计显示中国90%的城市家庭中,儿童消费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超过33%。而围绕着儿童的吃穿用度,越来越多的商家尝到其中甜头:儿童乐园已成各商业综合体的标配;市内各旅行社争先恐后推出“两大一小”“一大一小”亲子游;大牌服饰开始涉足童装领域;六一节期间各商家纷纷搭乘童心概念炒作等。凡是高举儿童概念的商家,似乎都不约而同获取了更高回报。这些例子也预示着,时代真的变了,儿童经济的新蓝海,蔚为壮观。

家族式溺爱是主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人们曾将第一代独生子女称作“小皇帝”。当年的“小皇帝”也已是为人父为人母,三代六口一个宝宝,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无疑又要强烈许多。据一项对城市儿童的消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工薪家庭中,孩子的月平均消费超过了一个成人的消费,儿童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沉重负担。而且,一些儿童的消费已远远超过其所需。现实中,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真是敢花钱!”

有教育专家明确指出,孩子不是天生就会消费,高消费问题的主因在于对独生子女的家族式溺爱。专家认为,儿童高消费现象反映出的是成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高消费现象在这个群体中是最普遍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们都把唯一的孩子当做宝一样伺候着,孩子要什么就尽量满足。再加上家长工作都忙,平时缺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于是他们便喜欢用物质和金钱来表达自己的爱。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几个家庭共同抚养一个孩子时,老年人更会对孩子的要求来者不拒。

打着“一切为了孩子”旗号狠狠“烧钱”的家庭不在少数。记者走访发现,当前儿童教育培训机构五花八门,“文武皆热”。文的如音乐、国学、书法、围棋,武的如跆拳道、击剑、轮滑等,尽管价格不菲,但依然没有挡住家长们“掏腰包”。记者致电某跆拳道培训机构了解到,该机构接收5岁以上的学员,每节课90分钟,一个暑假50节课的收费是3800 元。有意思的是,价格更加不亲民的早教还要火爆,据说湖天开发区一家打着“国际”旗号的早教机构的课程去晚了还预约不到。记者经常看到,有的孩子还兜着尿不湿,有的甚至还抱在怀里含着安抚奶嘴,在早教机构被折腾得不亦乐乎。

“可不能让我宝宝输在起跑线。别的孩子能上早教,我家的也不能落后。”琪琪的妈妈李女士告诉记者。家长荷包缩水却依然笑容满面,每每只要是花在孩子身上的,他们眼睛都不眨下从不含糊。但记者发现,宝宝“奢侈”消费人群中,除了经济能力很强的一些人外,一些普通工薪阶层也加入其中。有人宁可买高档品牌的打折货,也不买普通品牌;有些小夫妻宁可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也要让宝贝享用最好的。对此,还是有家长觉得“吃不消”。“很无奈,有种被绑架的感觉。”市民严先生告诉记者,4岁的女儿每周在幼儿园有两次课外培训,学习舞蹈和书法。“虽然是孩子的兴趣所在,费用与社会化培训机构相比也不多,但是家长时间上搭不起啊。”

在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刘老师看来,现在的父母舍得为孩子一掷万金,在自身加油充电时显然更加理性,所以成人教育市场远没有当下早教等培训机构景气。这生动地逆向诠释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心理。什么都花钱来解决,实际上是育儿模式的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陪伴、交流等功能被推向社会化了。刘老师提醒新手爸妈,“对于孩子的需求,假如一味迎合,那就是溺爱。”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费一定要理性,要符合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家长承受能力,选择的社会化教育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盲目跟风,一概而论。

444

广场旁的“街边游乐场”,同样受到不少家长和孩子的欢迎,但其安全和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呼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这几天,记者好友娟又在为宝宝的口粮苦恼。为了宝宝,娟蛮拼的。从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海淘开始,在网上研究怎么海淘,用哪些网站好,海淘什么产品好……一年来,宝宝每月的口粮都是从国外或香港空降的。且不说一年到头就是忙着兑外汇、还信用卡,还时不时碰到断货、掉单什么的,成天为宝宝的口粮提心吊胆的。记者告诉她市内某大型超市有那款奶粉卖,但娟却完全不买账。她认真研究过同品牌奶粉国外市场的、港版、和内地版的配方差异,唯独就内地版的不含DHA和ARA 之类的营养素。对此,不少外国奶粉厂商都曾向媒体解释过,配方即使会因地域稍有不同,也绝对与产品品质无关,而一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批次不同产生的。但这样的解释,似乎还没有完全扭转内地父母们的心理。曾有官方数据显示,香港超过四层的奶粉流入内地。

对许多内地人来说,香港俨然成了“食品安全港”。这也不难理解,由于婴幼儿群体的特殊性,针对他们的消费品几乎都涉及健康、成长和生命。因此,在婴幼儿市场,消费观念比产品价格更能左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品品质比价格更重要,家长对婴幼儿产品的品牌和信誉更加看重。

宝宝经济的美好前景,吸引了不少中小企业蜂拥而至,不少个人也在网上开起了婴童产品商店。一边是新进入者的雄心勃勃,另一边是先入者的步步为营,想要把这块“看上去很美”的“宝贝经济”蛋糕吃到嘴里,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据介绍,我国婴童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有所欠缺,同时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企业发展不够成熟,市场自我约束和规范能力较弱,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与预警机制不足,对侵犯婴幼儿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惩处力度还比较有限,使得婴童市场呈现鱼龙混杂,产品良莠不齐,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尤其是前几年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强生”事件,令父母对儿童食品、用品安全问题更加重视。

近日,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 并将于2016 年6月1 日正式实施。新国标在现有的纺织安全标准基础上,对童装的安全性能进行全面升级。对此,我市某孕婴童连锁店区域经理王先生分析说,当前婴童经济发展缺的不是技术和市场,关键是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企业诚信,新国标的出台是个很好的信号。对于婴童企业,只有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锤炼企业品牌信誉,打消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或者国产品牌的成见,才是立足之本。

对于怀化婴童经济未来的发展,王先生也表示很有压力。他表示,今后儿童消费市场将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网络经济是最不容小觑的。目前数量庞大的年轻父母已经成为母婴用品电子商务市场迅速发展的生力军,母婴电子商务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其成为各电商“抢食”的对象。我市某孕婴童连锁品牌也在致力打造母婴零售、批发、早教、网络四位一体的事业架构。未来社交结合电商,再融入线下区域化服务,将母婴产业链全面拉开,才有真正墙内开花墙里墙外都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