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县在芷江侗族自治县支教活动纪实
红网衡东站
 
06-26 16:50

图:衡东、芷江两县举行民族团结进步行活动交流会

图:工作组深入芷江走访

图:工作组走访慰问芷江少数民族家庭

图:到学校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学生

图:支教教师在芷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图:支教生活虽然艰苦但很开心

红网衡东站讯(通讯员 朱文华 侯云驰 刘晓钰 王水雄)“支教教师是两县友谊的使者,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大爱!”近期,衡东县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工作组在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支教”调研慰问,芷江县人大主任李毅对衡东的支教行动作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活动是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一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是湖南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衡东县是位于湘中南部,交通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较快的新置县,辖24个乡镇,74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仅300余人,主要由侗族、瑶族、畲族、维吾尔族、布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散居于县域内。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西部,总人口39.1万,境内聚居有侗、苗、土家、回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其中侗族人口近22万,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

2009年以来,衡东县“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结合本县实际,紧扣主题,每年坚持一个重点,认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2014年,衡东县积极响应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对口支教芷江7年。首批派出的8名支教老师于去年8月30日抵达芷江,支教1年。衡东和芷江,原本相隔千里,因为支教而结成了“对子”,拉近了距离,架起了“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桥梁。

2015年,衡东“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把对芷江的支教行动列为重点推动项目,决定举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主题活动,积极主动向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交流学习。近日,衡东县组委会一行花了一周时间,深入芷江调研,慰问支教的老师,检验支教成果,同时,走访慰问了4户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现场资助了芷江二中、三中和城南小学的12名特困少数民族学生,了解芷江对支教的要求和意见,为下个学年支教老师的派遣做好计划。

永远不会忘记,芷江,风雨兼程我们来了

工作组乘坐的汽车在沪昆高速上飞驰,导航系统显示大约4个半小时到达芷江。飞驰的车轮在不断拉近与芷江的距离,也带动了大家的思绪。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里向中华民族投降,芷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八年抗战的胜利。八年抗战,那是段经历风雨,浴火重生,追寻真理、正义与解放的日子,是全中国、中华民族的胜利。芷江,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地方。芷江,点亮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在去芷江的路上下起了倾盆大雨,天空像是一块幕布,在播放着沿途的剧集。当快进入怀化,山脊明显越来越挺拔,暴雨下更显坚毅,在车窗外呼啸呐喊着;隧道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车子在“山肚子”里穿行,让人有负重前行的感觉,从一个隧道换到另一个隧道,从一段光明走向另一段光明,大家感叹在这里修条高速真不容易;本来刚出隧道,放眼望去,车子却又像行驶在山巅,山底的民居中夹杂着一幢幢木板房、青瓦房,挂着红灯笼贴着红对联,富有中国元素,微开车窗能闻到传统文化和山里人家的味道。古朴与现代,在这里交织着、辉映着。

历史的车轮总是前进的,达到的也总是光明。工作组刚一出芷江收费站,雨幕便散去,虹霞挂在天际,太阳又出来了温暖地打着招呼,一如前来带路的芷江县工作人员那么热情。

燃烧青春的一把火,把理想煮沸,把困难煮没

8名支教老师,全是本科文凭,最大的37岁,最小的24岁。根据芷江侗族自治县教育的需要,按照芷江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向俊杰、陈宁波、李冬梅在芷江二中,李彬、许文轩在芷江三中,江红、杨琴雪、颜芳在芷江城南小学。在慰问集体见面时,老师们见到工作组就像见到了“娘家人”,围绕在芷江支教的工作、生活、见闻说开了。

来芷江支教的李彬和陈宁波老师是一对夫妻,他们为了全身心地投入支教,把不满三岁的女儿留在了衡东,由爷爷奶奶带着。平时工作太忙,芷江离家又远,今年还没有回家看望过女儿。女儿经常跟爷爷奶奶嚷着要去看爸爸妈妈。为了让女儿、女婿安心支教,前几天,陈宁波的父亲、县教育局干部陈崇国休年假,自己开车近千里,带着妻子和81岁的老母、3岁的孙女,到芷江看望女儿、女婿,一家四代人在芷江实现了难得的一次短暂小聚。但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支教老师李彬的奶奶前一天去世了,刚小聚的一家人又要赶回衡东。毕竟,这是李彬和陈宁波夫妇在支教期间,失去的第三位至亲之人。去年11月,李彬的爷爷去世,今年1月,他的外公去世。而三次亲人的离开,李彬和陈宁波只请过两次假,包括这次。“今年1月份的时候,刚好是期末考试,不是不想回去,是没办法啊。因为没有及时赶回去为外公送终,至今舅舅们还有点不理解。”说起这事,李彬哽咽中充满了惭愧。陈宁波在宿舍中边捡拾回去的东西边告诉我们,他们家三代人都是“教书匠”,她爷爷、奶奶、父亲、婆婆加上他们夫妇俩,大家庭里有6位教师,所以当初来芷江支教,家里面不分老少都是非常支持的。现在,因为三位亲人的去世,让她也感觉到身为女子也有忠孝难以两全的时候。

同为“夫妻档”的还有许文轩、李冬梅夫妇。李冬梅其实原籍是芷江人,芷江三中就是她的母校,2001年从怀化学院大学毕业后在芷江牛牯坪小学教书,2004年因为结婚调到衡东。

“这次支教,对我来说其实还有一层感情,就是回报家乡,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所以,这次支教我是一家老小向前冲,把老公和女儿都带过来了,不管有多苦,我都无怨无悔。”李冬梅说着这话时非常得意,看得出她的心中怀着几分感恩。丈夫许文轩早就知道这边教学条件的艰苦。他说,早在李冬梅在牛牯坪参加工作时,那时作为男朋友的他去看过一次李冬梅,当时被李冬梅住的宿舍惊呆了:“一间茅草盖的房子一半漏雨,下雨的时候脸盆、杯子全都拿去接雨,真不知道她那时候怎么一个人敢睡觉。”其实,在许文轩的心中,他也觉得是芷江培养了李冬梅,才有了他们今天的幸福,才有了他们在衡东的家,所以他们更应该来这里支教。李冬梅说,不管衡东人还是芷江人,都是一家人,每个人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更多的人得到知识,得到幸福。

选择支教,必定要舍弃很多个人的东西。作为支教队长的向俊杰,今年三月,父亲癌症,也就是在他父亲生日的前一周,突然意外辞世,噩耗传来,他向校领导请了个假,打的赶回家奔丧,在送父亲上山后的第二天,他把孤身一人的母亲临时安顿在姐姐家,马上赶回芷江上课,事后他从未向任何人提及此事。“每当想起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心中总有那么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愧对生我养我的父亲……”向俊杰哽咽着。江红老师本来在衡东最好的小学任教,为了打消家人的顾虑,去年,她把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也带到了芷江上学,后来因为女儿不适应少数民族的学习生活习惯,2015年上学期,不得不又把女儿一人送回了衡东县一所民办学校寄宿。而颜芳老师来芷江时,当时已经有了身孕。支教的条件相对于家里来说,是艰苦点。他们在走廊里做着饭菜,在饭桌上备着教案,在床头上堆放着作业本。冬天只能烧壶开水,用个大木桶在宿舍里洗澡,夏天在没人的夜里,跑到公共厕所里的龙头下痛快的去冲个凉。在每个支教老师的宿舍里,摆设都非常简单,看到最多最眼熟的东西,就是一口旅行箱,他们把所有的用品、不舍、追求、向往都打包装在了这口箱子里。江红老师说,其实他们最大的行李就是装满了思想和知识的脑袋,充满了热爱和追求的心,还有那为了梦想燃烧的青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8位老师没有退缩,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同事朋友的支持帮助下,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在支教的每一个日子里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守望。一年来,8位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研究、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把更高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带给了所在的支教学校,给受援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一缕清新的春风。”芷江侗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唐非在总结中说道。

这是心与心的温暖,爱与爱的同行

8位支教老师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点难以接受新的事物与理念,大多比较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又害怕说错话被老师批评,遭同学笑话。“有时和他们说上话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曾当了一段时间代理班主任的许文轩老师深有感触。

2014年下学期,正好碰上芷江实施课改的第一年,早在三年前,衡东就已经顺利完成了课改,8个支教老师中,有6位老师对课改很熟悉。尤其是来自衡东城关一小的江红和多年在一线教学的许文轩、李冬梅、陈宁波几位老师。他们一来到学校,就很快融入课改之中,并充分发挥特长,虚心向当地教师学习,共同把课改推向深入。

“来到芷江,支教老师们没有把支教当成“流水的兵”,而是发扬在衡东一样的主人翁精神,迅速地融入了当地的教育教学”,芷江侗族自治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杨海平说。

向俊杰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表达能力,每天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演讲,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他要求学生每周有两次记录学校生活的周记,课间与学生聊天,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很多学生周末主动到向老师宿舍谈自己成长的困惑……

江红老师到芷江城南小学仅两天的时间,就能亲切地交出班上61个孩子的名字;为了上好每一节支教课,她经常备课到深夜,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近一年来,她所上的《认识时间》、《长度单位》、《轴对称图形》等多堂公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很多同事都把她的教案拷贝过去学习推广。

许文轩把在物理、化学等学科做实验的方法用到了数学课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他在讲授有理数中的负数时,买了一只温度计、一只冰激凌,准备了开水喝杯子做实验,教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做记录,不但让学生很容易学好了负数,还让学生明白了各门学科不是独立的。在数轴等教学中也同样引导学生做实验,拾起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后对潜能生进行重点辅导,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把知识点理解了才罢休。

陈宁波抓住学生好表现等特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完美的实现了学生分组互动,教学效果明显。李冬梅已是在教育一线工作了十多年,对教学轻车路熟,为了让学生尽快步入正轨,她坚持每天带学生早读,帮不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分析原因。李彬老师为了尽快使自己进入状态,经常和学生聊天,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点教学。

颜芳老师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深情地“告白”:“我会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您的孩子,请家长朋友一道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每天她都提前来到教室,帮助管理学生;每次上课,她都拿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表演才艺,巧妙地拉近了家长、学生和自己的距离,融洽了感情,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杨琴雪老师先后教过一、二、六年级,走进过近20个班级的课堂,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后,她还主动跟同事一起搞课改,研究编订校本教材,经常在网上买一些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送给孩子们。

除了认真课改教学外,在支教的班级学生身上,都倾注了这8位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向俊杰除资助了所教班上贫困生外,听同事陈少军老师说在一偏远的乡下有一个侗族女小学生家庭极为贫困,他随即与陈老师骑了40多分钟的摩托车,给她送去了资助款。许文轩所教的268班有个女孩,个子不高,刘海总是能遮住眼睛。每当许老师看她时,她就会低头用刘海遮住双眼,一声不吭。就是在走廊上相遇,她都会转身背对着许老师。后来,许文轩老师向班主任补锦绣老师咨询,得知那女孩是她养父母在路上捡回来的,养父双目失明,家有70多岁高龄的爷爷奶奶,全家靠母亲种田务农的微薄收入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许文轩就和班主任商量想办法帮帮她:许老师每月给她买一件牛奶,免费给她补习数学。许文轩和班主任补锦绣老师花了近2周时间与那女孩沟通做工作,那女孩才肯接受。转眼八、九个月过去了,她现在已不再是见了老师就低头转身的女孩了,而总是给你一个腼腆的微笑。

本学期,江红老师所教班原班主任休产假,学校把班主任的重任交给了江红,江红老师全心身投入到班级管理中,不知有多少次,为了辅导学生没有吃饭;每天要送走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室,她才休息。当学生家长没有按时来校接时,总要打电话问问。一次,一个学生家长因事不能来接,她亲自送学生回家,结果自己回来时迷路,只好搭摩的回校。她发现有学生想练书法,正好江红能写得出一手好毛笔字,一次与学校美术专业资深教师补新华谈及此事,补老师立即腾出了自家的一间房子,简单布置成一个美术书法工作室,共同辅导有书法爱好的学生。杨琴雪老师一次看到一个留守学生孤零零的在吃饭,失落的神情流落在孩子的脸上,于是把自己的菜和牛奶给了她,说:“以后中午下课后在教室等我,把老师当作妈妈吧,我接你吃饭。”

很快,真心换来的是真情和信任。学生把许文轩当成了良师益友,亲切地叫他“老许、许哥、许总、许仙”,学校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们都一致挽留他再教两年,把这一届的学生带到毕业。采访中,当我们说许老师要走了,班上的男女同学立即围住许文轩老师不许走。采访后,班主任补锦秀多次请求我们跟衡东县教育局反映,批准许文轩继续留在芷江三中支教,最好是能与她一起教完一届。很多学生和家长亲切地叫未婚的杨琴雪老师为“杨妈妈”,由于她教过的班级多,每每不管走在校园的哪个地方,都有学生向她敬礼。有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杨妈妈,我想把你的名字挂在胸前,感受你博大的爱,你永远是我的那片森林;我是一粒微笑的种子,在你的呵护中发芽,每次仰望你的时候,你的肩膀就像一座木头房子,容纳了蓝天和白云。可是我们才发出一点点芽,您永远不要离开我们好么?

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支教队长向俊杰笑说,其实,他们才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的真正“少数民族”,但他们从不缺少温暖。陈宁波老师班上有个自闭症学生,从来都不和别人说话、交流,陈老师只是默默地关心着他,给他更多的爱,没想到一次下雨陈老师没带伞,于是下课后想冒雨冲回宿舍,没想到刚到雨中,这个学生却轻轻地叫了声“老师”,声音虽小,却听出了他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老师的心疼,陈老师听到后立马转身呆在了雨中,泪水打湿了她的感动,因为她知道,这或许是这个孩子上学以来叫的第一声“老师”。有一天,江红老师照常来到教室,发现讲台上放着一杯香喷喷的牛奶和热腾腾的馒头。她正疑惑着这是谁的呢?班长走上来说:“老师,这是我妈妈给你准备的早餐。”原来,是她告诉了妈妈,老师经常在下课以后啃冷包子。在芷江,支教老师们度过了一个个温馨的节日,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还有少数民族地方很多不清楚名字的节日,收到了像“蒿菜饭”这样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意。一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8位支教老师不但与学校、老师、学生产生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对支教也有了感情。李冬梅老师说,她支教还没过足瘾,她将要求丈夫许文轩陪她一起在芷江再支教一年,她还想申请当班主任,带一届毕业班呢。

教育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共同前进的路

在芷江调研的日子里,工作组无论是在与芷江的交流座谈会上,对支教学校的走访中,还是到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家庭的慰问中,都感受到了芷江对支教老师的称赞,一个个温馨的故事感动着支教双方,留在了芷江学校,留在了芷江孩子们的心中。

工作组通过这次调研慰问,了解到了在芷江支教老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芷江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基本面,并把芷江“五步教学法”、“学生大课间中华武术——太极拳”、“电子白板教学”、《和平文化》等先进理念、特色教学带回衡东。

首个学年的支教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要结束了,但支教不会结束,因为进步永无止境。衡东县工作组带队领导、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谭向勤勉励支教老师们:“你们是衡东的骄傲,所以派你们来到了芷江。现在,你们是衡东和芷江共同的骄傲。希望你们通过支教工作搭建一座连接衡东和芷江的友谊桥梁,当好衡东-芷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使者。”

离开芷江时,几只白鸽飞过我们的头顶,咕咕的叫声似乎在给我们捎来挽留的情意。我想告诉它们:8月的抗战胜利,9月的和平文化节,还有开学的日子,支教的使命,共同追寻的“中国梦”,我们都会记住的。

芷江,我们是亲家;芷江,我们是兄弟。教育是一盏明灯,照亮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