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发新芽——常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纪实
红网常宁站
 
06-24 18:03

红网常宁站讯 常宁被誉为“世界铅都”,以铅锌为主的有色产业曾盛极一时。可随着资源日益枯竭,区域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1年,我市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一度粗放加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使我市工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发展怎么办?这个疑问被深深烙在当地决策者脑海。

“要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面对“矿竭城衰”的危机,我市痛定思痛、背水一战。引进中国五矿集团、上马“金铜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四年的努力,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升级,引导工业转向集聚化,迎来了工业转型发展新的春天。

老工艺更新换代

挖掘机来回挥舞力臂,运输车川流不息,工人们大汗淋漓但热情高涨……6月中旬,在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地,施工正在紧张进行。

“这里投产后将相当于4个‘水口山’。”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口山金铜项目是衡阳工业发展史上单笔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它以海外铜资源为依托,项目达产后可形成200多亿元产值规模。

金铜项目是以中国五矿大量海外铜资源为原料依托,无害化处理水口山集团自产含砷金硫金矿和湖南有色冶炼含铜的渣料,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口山炼铜工艺,将达年处理55万吨铜物料的生产规模,年产阴极铜10万吨,黄金2.4吨、白银200吨、硫酸50万吨,同时还有硒、碲、砷等副产物。截至目前,金铜项目已签订合同110余个,累计合同金额15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20.89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

技术升级改造是一剂良药,不仅能为老树引来“凤凰”,也能使“孔雀”重生。

在水口山冶炼八厂旁,数百亩的绿化树已长出新叶。而去年之前,这里还根本没有绿树。“以前八厂的部分生产工艺古老,不仅能耗高,排污也非常严重,甚至周边的树木都难以生长。”附近居民介绍。

多年来,水口山冶炼八厂采用鼓风炉底吹炼铅工艺,导致冶炼成本高、污染治理难度大等“顽疾”。去年,为弥补鼓风炉工艺存在能耗高、操作难度大、自动化程度低等缺陷,八厂对鼓风炉生产工序进行技术改造,用富氧侧吹还原炉替代现有鼓风炉和铸渣机,将液态高铅渣进行直接还原,并对富氧侧吹炉烟气的余热回收、收尘、烟气脱硫。改造后,炼铅工艺实现节能35%以上,每年能降低冶炼成本近3000万元。

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推动下,我市工业企业的老旧技术先后更新换代,全市工业企业纷纷踏上“技改快车”。鑫裕矿业20吨高岭土电脑配方泥项目、春兴科技10万吨碳酸钙项目、金猫水泥、康华化肥等数十家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纷纷上马。自2011年以来,共完成技改投入163.12亿元,年均增长33.3%,技术升级改造为常宁的工业发展重新注入了活力。

老企业整合发力

“四五年前,一抬头就能看到高耸的烟囱,东一座西一座,杂乱无章,我们就像被烟囱包围一般。”水口山地区的老居民刘文生回忆起过去的情形,万分感慨。

过去,这里的很多冶炼化工企业“规模小却污染大、产值少却市场乱”。一些企业经营者甚至不惜代价进行恶性竞争,导致行业混乱无序。

所幸的是,如今的水口山地区已大不同往日。依法关停23家渉重金属污染企业、将11家冶炼企业关停整合为1家10万吨粗铅项目、将17家硫酸锌企业整合重组为4家入驻工业园区……老企业整合后,能耗降了,产值却升了。

“以前既做电解铅,也做粗铅、氧化锌等产品,现在只有电解铅一个项目了。”“志辉冶化”董事长朱志辉介绍,公司从2003年开始便进入冶化行业,以前看到什么产品销路好就做什么,技术含量不高,是典型的粗加工企业。

去年,朱志辉响应“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投入3000余万元升级改造电解铅项目,进行精深加工,同时将粗铅项目关闭。升级改造后,电解铅年产量由以前的2万吨提升至5万吨,而且在能源改造实施后,企业的污染排放几乎为零。

始建于2004年的“沿江锌业”,主要产品为次氧化锌、一水硫酸锌、七水硫酸锌,老厂位于湘江边。2012年,企业率先整合搬迁进驻水口山工业园,按年产2万吨次氧化锌、3万吨硫酸锌的规模进行设计,采用更为先进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2013年12月,全新的“沿江锌业”顺利投产,产能产值均大幅提升,成为行业领跑者。

“如果仍然是粗放式的生产经营,必将会被淘汰。谁先整合、谁先转型升级,谁就赢得了主动权。”“华兴冶化”负责人说,企业整合、搬迁入园,不仅有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更有力地推进常宁市有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零散无序到整合抱团,常宁市在引导企业整合转型中,还因势利导,促使产业规模化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升。目前,我市的有色行业产品由原来的单一品种粗铅、粗锌发展到电铅锌、硫酸锌、氧化锌等10多个品种,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成功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老产业循环发展

“没有异味,空气清新,也没有污水直排湘江”,这是在水口山工业园最直观的感受。“过去冶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如今这些废弃物几乎都被回收利用了。”金翼有色金属综合回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将华说。

即将正式投产的金翼公司,算得上是水口山园区的“消化中心”:每年能将园区所有企业生产形成的10余万吨废渣全部“吃掉”。金翼公司的粗铅冶炼项目,原材料就全靠这10余万吨废渣。通过新技术将废渣冶炼成粗铅,粗铅提供给园区金信铅业生产电解铅;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冰铜渣废料,又能提供给园区的炼铜企业作为原料;金翼公司的废旧铅酸电池拆解回收利用项目,每年能处理5万吨铅酸电池,拆解的铅板、硫酸及塑料颗粒均能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原料;下游的电解铅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泥、铅膏又能返回提供给金翼公司作为粗铅原料。通过循环利用,水口山工业园逐步形成“工业食物链”。

“工业食物链”改变了传统冶化企业“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生产流程,建立了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工业食物链’构筑的循环圈,形成了输入原料和排出副产品大幅减少、中间生产环节产值大效益高的良好局面。”李将华如是说。

在水口山工业园内,冶炼、化工、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一大批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企业,以“迁园调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契机,加快实施循环改造,由原来零散的资源型、粗放型转向规模化、技术型,形成循环产业链条。日渐成熟的水口山有色循环产业园已跻身湖南省工业园区20强,并被确定为湖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目前正申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目前,园区的企业间已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初步形成了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和共伴生稀贵金属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水口山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蒋渝阳说。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经历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改造后,我市的传统产业已逐步走出困境: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2.8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4.39亿元,年均增长12.4%。

我市的传统产业已经踏上全新征程,必将迎来二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