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湘潭市纪委:说说纪律审查那些事(二)
湘潭日报
 
06-24 09:23

【“走进湘潭市纪委”系列报道之四】

说说“纪律审查”那些事(二)

湘潭日报6月24日讯(记者 杨阳 通讯员 易新姣)将反腐进行到底!湘潭市纪委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老百姓的热切期盼。

今年1—5月份,湘潭市纪委共对283起党员干部违纪问题进行纪律审查,同比增长201%。结案195件,同比增长333%。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2人(其中受党纪政纪双重处分28人),同比增长317%。

在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很多人不禁好奇:纪检干部到底是如何开展纪律审查的?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市纪委纪检监察室,为你揭晓“纪律审查”鲜为人知的那些事。

找准突破口:

材料堆成山,彻夜难入眠

一条线索变成一件案子,最基本的就是先要“立起来”。“一个案件能否‘立起来’,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到一个‘突破口’。”第一纪检监察室陈志奇说。

他告诉我们,许多信访举报件所反映的问题都很模糊,涉及的具体人、事等证据都不具备,核查难度很大。而一些交办、移送过来的线索,有时也往往“无从下手”。

“为了寻找一个突破口,最多的一次,我们翻阅了5万多册资料,档案都是整车往回拖。”陈志奇深有体会地说,“有个案子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所有的问题都被调查过,而且答案就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不知道怎么开始,不知道问题在哪。”

虽然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他,走老路肯定行不通。但新路该向何处走,一片迷茫。面对堆积如山的材料,他连续三个晚上没有睡觉。最后,他顶住压力,从一个大家都认为 “自找麻烦”的问题开始,一步步打开了局面。

有时候,案件的突破口可能是一些重要的线索,有时候也可能来自不起眼的细节。第四纪检监察室傅耀介绍,在具体操作中要格外留心,如一片小纸条、一张照片、一组看似随意记录的数字等,都有可能成为案件突破的重要线索。在一次检查中,他们发现临时工的工资比正式工的还高。追查发现是虚造的,并以此为突破口查实了违纪行为。

寻找调查对象:

不论天南海北,不分白天黑夜

正所谓,用兵之道贵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纪委办案也力求做到“不打草惊蛇”。但现实中,很多主要的调查对象常常会“闻风而逃”。

“一些人很警觉,为了回避调查,会突然消失,甚至难寻踪影。”第四纪检监察室肖文灿说,每一次追踪行动,都是一场时间和毅力的赛跑,也是一次智慧的较量。

“10天之内要找到这名调查对象!”去年4月4日,清明节前一天,肖文灿接到一个紧急任务。第二天就是清明节,考虑到调查对象可能会回老家扫墓,肖文灿几经辗转找到了调查对象老家。“一个人在坟山上蹲守了整整一天一夜。”肖文灿说,当时的情景,现在想来心都砰砰直跳。

随后的7天,肖文灿一边和工作人员继续到调查对象的住处蹲守,一边积极寻找线索,调取调查对象的通话记录。“身体疲惫得随时随地都能睡着,但绷紧的神经却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肖文灿笑着说,这是办案人员练就的“基本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仔细研究通话详单,最终锁定了调查对象在长沙某处落脚,成功完成任务。

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违纪者必受惩处。为此,纪检干部时常需要奔赴天南海北追踪回避调查的对象。第一纪检监察室陈志奇介绍,在某个案件中,主要调查对象突然音讯全无。经多方打听才得知她躲进了自认为非常安全的“庇护所”——北京某军管大院。那里管理特别严格,一般人很难进去。最后调查组几经周折,将她带回湘潭接受审查。

谈话攻坚:

打好摆道理和拉情感两张牌

如果说外围调查是纪委的“迂回战术”,那么,调查谈话则是与调查对象的“正面交锋”。如何在谈话中取得突破,成为关键问题。

纪委的谈话主要在办案基地的谈话室进行。“刚开始,很多调查对象都存在侥幸心理,有的撒泼耍赖、有的装聋作哑、有的装病装傻。”第二纪检监察室王新平说,办案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

他说,立案调查是建立在清楚掌握违纪违法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谈话人员和调查对象谈话要做到理直气壮。交谈时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包括说话的语气,要表现出高度的自信。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要求对方积极配合。

具体来说,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很多调查对象都是职务犯罪,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地位,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认清自身的处境,主动承认违纪事实。同时,大家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该关心的还是要关心,如给“两规”人员,加个菜适当改善下生活,过生日煮碗长寿面等。”王新平介绍。

陈志奇介绍,曾经有个调查对象年近60岁,身体状况比较差。在谈话期间,调查组人员不断与她沟通交流、耐心开导,缓解其思想压力和焦虑情绪,促使她正确面对、主动交待自己的问题;同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饮食起居,按时叮嘱她服药。“办案人员表现出来的决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让调查对象心悦诚服,并且得到了调查对象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听纪检干部讲自己的故事

爸爸的心里话

不知不觉离家又是一个多月了。6月10日,我趁着回市里开会的机会,回了趟家。

见到我,女儿先是一怔,随后就蹦蹦跳跳地迎上来叫爸爸、爸爸……每次看到她的这种反应,我的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当几个月没回家的我,兴冲冲地推开门时,女儿竟脱口而出地叫着“哥哥”。当时的她丝毫没有意识到爸爸会回来,还以为是隔壁的哥哥来陪她玩耍。然后就静静地盯了我几秒钟。眼神里满是不确定、茫然,仿佛看着一个突然闯入的陌生人。那一刻的难过、愧疚、煎熬,至今想来,心里还是隐隐作痛。

然而,女儿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那一年,我正在调查处理一件重大的案子。虽然工作地点离家不过5分钟的路程,但掰手算算,一年回家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每次回去,也都是匆匆拿套换洗衣服,简单陪家人吃个饭。不是不想回,不是不想家,而是不能回,而且经常一忙起来就把很多事情抛到脑后,甚至做不到时常给家里打个电话。如此“不近人情”,这恐怕是很多办案人员身上的“通病”,也是他们的“心病”。

记得回家那天,正好是女儿上小学的前一天。我和她在房间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对不能送她去学校报到表示道歉,也谈了些人生价值观、理想之类的。因为平时办案多的原因,整个谈话的气氛都非常正式、严肃。不知道当时的她是什么感受?有没有听懂?

这是第一次,也是多年来我们唯一一次单独的交谈。这些年,与女儿呆在一起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我珍惜和她在一起的一分一秒,也尽力地从旁人的语言里关注着她成长的一点一滴。这些珍贵的记忆我都珍藏心底,并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两岁的女儿,总是先把切好的西瓜送给长辈。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每次我都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女儿三岁了,有次陪她游玩了一天。“崽崽,很累了吧?来,爸爸抱抱!”我对很是疲累的女儿说。“爸爸你也很累呀。”女儿一直牵着我的手自己走。她真的长大了!

……

每当翻开笔记本,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她的懂事、坚强、善良,让我欣慰,也让我心疼。对于我的“经常缺席”,我的“来无影去无踪”,女儿都平静而宽容地接受。然而,谁家的小孩子又不希望自己的爸妈陪伴左右?不渴望爸妈更多的爱?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一天,一向乖巧懂事的女儿一下变得霸道起来。她哭着求我回家陪她:“别人家里的孩子过节都有爸妈陪着,为什么我不能。”这是她第一次向我提出要求,第一次表现出“任性”。而我无奈地再次让她失望。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我也知道,再多的愧疚也无济于事,我只能尽力去弥补这份缺憾。我会坚持记日记的习惯,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女儿成长的点滴,等她长大了,出嫁那天,我希望把这当成礼物送给她。希望以此作为缺席她成长路上无数重要时刻的补偿,弥补我对她永远的亏欠。

(湘潭市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 陈志奇 口述 记者 杨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