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身家 始于“足下”:王吉光的创业故事
团结报
 
06-23 09:13

30613

绣花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团结报记者 陈 昊 摄

30612

鞋垫厂有200多工人,大多数是女工。团结报记者 陈 昊 摄

30611

王吉光在巡查生产。团结报记者 陈 昊 摄

团结报6月22日讯  王老板如今身家千万,是从“足下”生意起家的。说白了,就是做鞋垫。

54岁的王吉光,返乡创业已经8年。从24台绣花机起家,成为年产值6000万元的绣花鞋垫行业龙头企业。龙山县石羔镇的“土家巧手”绣花鞋垫从这里走向全国……

小小鞋垫 商机无限

“6个人,每人投资40万,一共240万元。一间厂房,24台绣花机,50名工人,土家巧手绣花鞋垫厂就这样起家的……”

8年前这笔账,王吉光还记得清楚。

他自称为“第一代外出务工人员”,15岁就外出打工,做过零工,开过车,从普通基层员工慢慢做到月薪8000元的企业高管。最终,王吉光还是回到家乡创业,选择了自己当老板。

第一年,鞋垫厂就有非常不错的盈利。同时,同类鞋垫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王吉光开始算账:“假如一双鞋垫利润1.5元,原料提供方赚0.5元,生产加工方赚0.5元,经销方赚0.5元。要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必须健全产业链,降低成本,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他提出盈利暂时不分配,再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甚至自主生产原料的经营策略,但合伙人们并不完全赞同。

受经营理念差异影响,其他合伙人逐次退出股份,王吉光却仍坚持,把所有利润都投入到扩大生产,通过规模化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如今,王吉光的鞋垫厂有250余台绣花机,200余名工人,年生产鞋垫3000万双,70%原料来源自主生产,产生的废旧面料再循环利用制成无纺布。

规模化、产业化带来的市场竞争力,王吉光讲了个小故事。

2010年,吉首乾州古城开业。正式开业前一晚,王吉光的3000双鞋垫就被抢购一空。应消费者要求,他又连夜托大巴车从龙山带来5000双鞋垫补货。第二天一大早,买鞋垫的人早早排起长队,工作人员忙得甚至没时间找零钱。

“当时并不只我们一家卖鞋垫,可为什么我们的货卖得火爆?因为同样的质量,别人卖6元、8元甚至10元,我们10元钱买3双。这就是健全产业链,降低成本,规模化与产业化带来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笔漂亮的经济账算下来,王吉光的鞋垫厂迅速做大做强,逐渐成为全县甚至全国绣花鞋垫行业的龙头企业。(记者 彭 宁 周泽平 特约记者 张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