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闻网6月19日讯 “垃圾分类”一词对于很多市民来说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如今,分类果皮箱、分类垃圾桶出现在大街小巷,市民是否按照“可回收物”、“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进行分类投放?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永州市城区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虽然设立了分类垃圾桶,但不少市民都不会注意垃圾分类,怎么方便就怎么扔。
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近日,记者走访了湘永路、梅湾路、育才路、零陵中路等路段,查看了50余个垃圾箱,这些垃圾箱分为可回收物、不可回收以及中间的废旧电池三部分。其中发现标有“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也满是废纸、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而标有“可回收”的垃圾桶中却是香蕉皮、吃剩的面包等不可回收垃圾。走访中,记者还发现许多市民都知道生活垃圾应该分类的道理,然而面对分类垃圾箱,大多数市民未能做到。记者来到新步步高广场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调查结果显示,40%的市民会对垃圾进行分类。60%的市民平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
一位正在公交站等公交车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平时都是想着把垃圾丢进去就不错了,因为赶车的原因根本没有想过是否分类此类问题”。“ 大部分的市民都是随手就把垃圾扔进箱子里,根本不会去看垃圾箱的标识,更不管垃圾是什么类别的。”环卫工张阿姨告诉记者。
部门:垃圾分类意识淡薄是问题根源
据了解,在十余年前起冷水滩区就实施了果皮箱分类,目前城区主要街道共有分类垃圾桶1500只左右。冷水滩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大约300吨,垃圾来到处理厂之后,仍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垃圾分拣。
垃圾分类本是举手之劳,为何具体实施时效果不佳呢?冷水滩区环卫局表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在日本,垃圾分类了17年,到现在还有15%的人不按规定投放。德国垃圾分类了12年,到现在还有17%的人不按规定做。垃圾分类实施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民普遍缺乏垃圾分类意识。今后我们环卫部门会在垃圾分类方面多做宣传、推广工作,并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在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开展分类回收试点工作,使我市的垃圾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此外,有不少市民建议,有关方面应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市民分类投放垃圾。(记者 蒋雨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