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黄阳司扎故事”惊艳伟人故里
永州新闻网
 
06-18 14:58

\

副省长李友志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永州新闻网6月18日讯(通讯员 樊智超)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冷水滩“黄阳司扎故事”,近日在伟人故里——韶山,惊艳亮相,震撼全场。

6月13日,是全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上午10时18分,2015年“多彩潇湘”——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韶山拉开帷幕。与此同时,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也正式开园。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副省长李友志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随着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宣布展演活动启动,礼炮冲天,鼓乐齐鸣,开始了民俗文化踩街巡游。一路上,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欢快热闹的青山唢呐,龙狮队、高跷队、扎故事队依次组成巡游队伍,吸引了市民游客争相观看。热闹、欢腾的文化节日气息扑面而来,现场顿时成为了欢乐的海洋,将展演活动拉向了高潮。

\

\

大批观众驻足拍照

走在后面的“黄阳司扎故事”,是巡游中最为惹眼的队伍。在高达4米的故事柜上,小演员表现得萌态十足,惹得两旁观众大呼惊险好看,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大人们赶紧把孩子骑上了头顶,特产销售点的员工跑出了柜台,执勤的交警停止了疏导……一个个掏出手机对着演员“咔擦”地忙个不停。不少人更是跑到表演队跟前拍照留念。因为拍照的观众实在太多,竟使得“扎故事”队伍在行进途中被多次逼停。

此次参加巡游的仅有三支队伍,是从全省范围中精心遴选出来的。“黄阳司扎故事”作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能从我省数百个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脱颖而出,对其将来的发展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附《“黄阳司扎故事”资料》

“扎故事”是冷水滩区黄阳司镇一带已流传近八百年的民间表演艺术。表演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和江湖小说,人物的服装、脸谱、化妆、道具等形象设计与传统戏曲相同。“扎故事”全部由5—8岁儿童演员扮演角色,它是将表演者绑扎在一个充分设计好重心平衡铁杆上,并将剧情人物上下叠起,低的叠成三层,高的可达七层,再将铁杆固定在长、宽、高均一米左右的彩柜上,彩柜四周以纸或布装饰,配以剧情所需的环境山水画,箱内装有适量的重物以保持上下对称平衡,然后由8至16名壮劳力轮流抬着沿街表演。它是一种利用杠杆、力学原理的高空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它是用一组活生生的真人塔形静态人物造型(有的故事演员有小幅度手脚表演动作)来构图表现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内容。故事的制作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框架设计,二是服装设计,三是演员挑选。它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本地区广为流布外,还流传到东安、邵阳、邵东、新邵等地。

黄阳司“扎故事”活动始于明洪武年间,相传洪武帝朱元璋与湖南陈友谅争夺帝位发生大战,朱元璋血洗湖南,将黄阳司一带的百姓基本杀光。其母善言相劝,但洪武帝一意孤行,因而朱母就在这里一座小庙毅然出家,即现在的娘娘庙。洪武登基后,为报母恩,每三年差员到此进香朝拜,看望朱母。从江西迁来的相亲百姓也抬着供品,敲锣打鼓一同前往。至清朝,每三年一次的进香活动就演变成一种流行民间的艺术比赛。每年五月初五时值禾苗抽穗时节,方圆十几里各村和黄阳司六街九巷都要扎一台“故事”上街比赛,引得当地和周边数万群众观看。此活动代代相传,流行至今。可惜的是在十年浩劫当中“扎故事”被列入“四旧”、“迷信”一类,服装道具一毁而光,制作艺人也寥寥无几,损失惨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邓裕龙为首的几个民间老艺人不负众望,不顾年事已高,不怕劳累,重新拾起荒废了十多年的老手艺,重现了“扎故事”绝技。1986年6月端午节为庆贺冷水滩市恢复两周年,在黄阳司举行了盛大的扎故事表演庆祝活动,领导和群众观看着这些久违了的艺术奇葩,无不欢欣鼓舞。对此《湖南日报》1986年7月2日在第三版做了全面报道,冷水滩电视台全程跟踪记录了这一重大盛况。2010年4月冷水滩区文化馆对“扎故事”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