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 龙舟竞渡野趣横生
岳阳日报
 
06-16 09:00

岳阳日报6月16日讯在湘阴、汨罗、屈原一带,每年端午期间,村民便会自发组织民间龙舟队竞渡,野趣横生,好不热闹。6月14日下午,湘阴县临资口大桥湘江中,来自周边三个乡镇的32条龙舟,在“得胜”鼓和铳炮声中冲锋抢滩,吸引上万民众呐喊助威。

每年端午,湘阴临资口、濠河、南门口、保合村等地,沿江百姓均会自发组织,在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举行龙舟赛,自娱自乐,素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之说。龙舟在每年的农历4月28日“出庙门”后,便下水检验班子和战斗力,称作“齐桡”,相当于正式比赛前的热身。当日中午,红、黄、白三色龙舟便陆续在江边集合,按传统习俗由“头桡”将龙头扛着奔跑到江中,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中接“龙王”下水后,将龙头安于船首,便开始竞渡。

鹤龙湖镇江洲村谭再根老人告诉记者,接“龙王”下水,是以此祭拜龙神来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保佑划船平安,并以此来纪念屈原。

在此次热身赛中,黄、白两色龙船为一方,与红船展开激烈竞赛,将民俗的激情和野趣,尽情地洒落在湘江河边。

相关新闻:

又到一年端午时。你是否还记得儿时母亲揭开锅盖时溢出的诱人粽香?是否还记得热闹的龙舟竞渡?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佩香囊……记者倾听市民们说出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一同分享彼时此刻的粽香浓情。

七十年代:一年吃一次,糯米团喷香

赵云晖是平江瓮江镇人,在他的记忆中每到端午,母亲就会提前一天在家把粽子包好,放在锅里先大火煮熟后,再保温煮到大半夜。端午当天早上,一掀开锅,看着深绿色的粽子,心情特别激动。端午节,母亲还会给她系上五彩线,祝愿孩子健康平安。

“盼端午就是为能吃到白白花花的糯米粽。”同样生长在七十年代的李聘婷说。1977年搬到岳阳后,她在端午时第一次看到并吃到粽子。“没想过这种用叶子包着的米团这么香。”她说,当时的粽子主要就是白糯米,条件好的人家才舍得放些红枣和花生,一年也只有端午能吃上粽子。

八十年代:记忆中奶奶的手工粽最香

“我自小跟着奶奶长大,自从奶奶走了以后,家里再没有吃过自家包的粽子。一说起端午节,想到的就是奶奶包的粽子,糯米的香味混合着粽叶的清香,那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美食。”家住八字门的张晓说,奶奶包粽子很有一套,只需要几个小时,糯米、红枣、粽叶、煮鸡蛋的香气便会飘满庭院。接下来整整一个星期,白粽子蘸红糖外加一个被粽叶染过的鸡蛋,便成了吃不厌的早餐。“吃粽子时粽叶不能丢掉,记得有一次我把粽叶撕破,正打算丢掉时,被奶奶阻止了,她抢过来把它们浸在水里,清干净,捋顺,晾晒好,放置高处,只说了一句‘来年接着用’。”“现在,端午节一到,姑妈就把包好的粽子送给亲戚。而我爸爸不是嫌粽子包得太实,不够糯,就是嫌米塞得太满。我猜,在他心中,只有我奶奶的粽子最合味道。”张晓记忆犹新说。

九十年代:对端午文化了解甚少

“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问题一抛,90后、00后的孩子,大多认为就是能吃上粽子、同学聚会、外出旅游、宅在家里等。

“端午节跟同学约定出去旅游。”正在读研究生90后的刘冰说,“过了端午节,再有假期就只能等到中秋国庆了。”端午节,准备和同学一起好好出去玩玩。

可以说,90后的一代,青春年少,个性张扬,同时又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知道屈原的故事,知道龙舟与粽子,但他们对端午文化了解不多,只想好好过一个休息日,偶尔,他们也会吃个粽子“感慨”一下端午这个民俗节

日。

出生、成长于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尽相同的端午记忆,比如,端午节从过去的不放假到现在成为法定假日,从过去自己家包粽子到现在买粽子等等。但是这样的改变并不会抹杀中国传统佳节中的中华神韵和寓意,相反中华精神在节日风俗的蜕变中会源远流长。(记者 徐 璐)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划旱龙舟的习惯。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