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吊龙舞的道具制作
02吊龙舞的龙头龙身
03吊龙舞演出准备
红网会同站讯(记者 许印文 通讯员 苏盛跃)会同地处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碰撞地带和南、北侗文化交界地带,许多美丽绚烂的原始文化绵延至今。比如,会同各地流传的舞龙既有接近汉龙的布龙,又有富有侗族文化特色的纸龙、草龙,还有适合在多山地区走家串户的短把龙。其中,流传于沙溪、金子岩、团河等地,适合在山区田塍上游荡逡巡的吊龙尤为独特,是中国舞龙文化中稀有的原生态舞种,是会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吊龙来历为相传古时候唐王误斩龙王,心存愧意,便令天下百姓舞动首、身分离的吊龙感谢龙王驾云播雨为百姓造福。因而,吊龙的身体是一节一节吊在扁担上的,用一根长棍吊着大扁担,大扁担下连着两根小扁担,两根小扁担下分别吊挂两节龙身,即四节龙身为一吊,每吊约2米长。吊龙的长短可以根据场地宽窄增减,一般为13吊、15吊、17吊、19吊不等,每条龙大约有42至76节,每条龙长达27米至39米,传说远古最长的吊龙长达百米。舞龙时一人操作一吊,上下左右舞动。
吊龙工序繁杂,为纯手工扎制,沙溪乡市田村79岁的蒙永秀是扎制吊龙的老手,至今还能亲手操持这门手艺,扎一条吊龙要10天左右。吊龙龙头用铁丝制作,龙唇边缘要做成鱼鳃状,以符合侗族龙的特征。正月十五元宵“圆龙”后,龙身要烧掉,龙头则须保留。该村上世纪80年代制作的龙头一直延用至今,蕴含了延续、传承之意。龙身则先用竹篾编好骨架,骨架上方龙鳍处要留通风口,一端要留放蜡烛的口子。每节龙身连接处还有些竹篾做“喉圈”,起连接、缓冲的作用,防止龙身被拉断。再印刷丝绵纸贴印龙鳞、龙鳍并加以绘制,形象逼真。再用牛皮胶煮溶浇到纸上,让龙身的纸更加透亮,且能防小雨水。差不多每次舞龙后,都要把损坏的纸撕掉重新粘上。
由于吊龙制作上的特殊性,其表演风格与布龙截然不同。它动作优美柔和,姿态多变,主要有“龙盘黄山”、“盘龙”、“黄龙绞尾”、“黄龙出洞”、“莲花盛开”等造型。它的锣鼓点也不复杂,大鼓、大锣、大钗音响沉亮,舞步和锣鼓点配合并不固定,主要为喧染气氛。到了晚上,长长的吊龙在山间游弋、行走时,闪动的烛光在山间形成一种侗族龙特有的柔和美,甚是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