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花海初现雏形
特色产业蓝莓
向日葵与村庄相映成趣
村民正热火朝天修起“致富路”
红网吉首站6月11日讯(分站记者 肖庆宾) 夏日清晨,从吉首市区驱车前往榔木村,平坦的公路蜿蜒盘旋在山间,窗外,前几年各家各户还只是种点传统农作物的百亩田地里,如今全部连片种上了观赏苗木、茶叶、水果等作物。
蓝莓,被称为“黄金浆果”。因营养价值高而被人所熟知,但普通市民常因其高昂的价格而不舍“买单”。然而在榔木村,蓝莓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这种到外面卖上百块一斤的东西,到我们村里是见怪不怪了。”种植户雷明江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才5、6亩的蓝莓,但前不久一上市,数百斤被抢光,还有不少人早早预定了下一批果实。对于这样的情形,雷明江表示并不稀奇,“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还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增强机体免疫等功能,营养价值和经济附加值很高。”
雷明江说,目前全国栽种蓝莓主要集中在外省。几年前,他通过同学介绍后,激发了种植蓝莓的浓厚兴趣。随后,雷明江赴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蓝莓市场均为每斤100元,在内陆超市里价格还要高于这个数。”由此可见,种植蓝莓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广阔。对于这样的好项目,雷明江却是偷着藏着做的,“毕竟人还是有私心,谁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呢。”
“到外面打工,人家农村大房子住起,小车子开起,我们看到只有眼红的份。”外出的村民说起自己的见闻,心里同样不是滋味,“什么时候我们不出门,在村里也能过上这种日子?”但用当地百姓的话说,村里一没有名人,二没有产业,种几亩地还不如出去做小工钱来的快。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导致村里青壮年流失严重,“当时有人嘲笑我们村,一桶水都要三四个人抬,因为尽是老弱病残。”
对于当农民没出路的说法,村主任石文峰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个不足40岁,在村民口中的“娃娃干部”称“农民不仅可以搞,而且今后还大有搞头。”给了他信心的,是连续多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可能过时了,那我们为什么不做‘精品化、特色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呢?”他认为,只要抓住机遇,农民即使不插秧、不种田,同样可以焕发“第二春”。
“我们榔木村,距镇区2.5公里,S229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要山有山,要水有水。我们可以开茶园,种果园,搞花海,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打造连片产业。”本以为靠着一张嘴就能说服村民的石文峰,在土地流转上遇到了难题,“很多老人就不理解啊,觉得自己的地还是要到自己手里,统统交给村集体,以后万一扯皮了,没有保障。”
想法意识不能落地,再好的规划也是空谈,石文峰明白工作不仅靠“嘴”,还要有“头”、有“腿”。于是村支两委党员带头,办起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土地流转先从自家做起。“现在提倡依法治国,我们不能霸蛮来,那就只能自己当了表率,再去做其他人工作。”某个村民告诉记者,那段时间,自己家里、田边每天都有党员干部来和自己摆事实,讲道理,就差没到屋里打地铺了,“所以最后我答应帮土地流转给村集体,一半是被他们说动心了,一半是他们太‘啰嗦’了。”
自2014年11月份截至目前,村里90%的土地已经流转到合作社,本来只想着单干的雷明江也悄然变成了合作社的副理事长。“主要看到大家一心一意为村里谋发展,我要是再只打自己的‘小算盘’,以后估计要被人家戳到背脊骂。其次现在农业走规模产业化是大势所趋,独木不成林,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我们的定位就是围绕黄金茶,然后打造一片四季分明的花海、果园,搞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做特色乡村游。”黄金茶园、花海观光、休闲农家垂钓、特色养殖、蓝莓基地等一系列规划蓝图,在石文峰的指点下正徐徐展开。他身后的观光道施工现场,村民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打铁还要自身硬,配套的基础设施做好了,才能留得住人,赚得到钱,老百姓才看得到希望。”
临走时,一位兜兜转转重新加入“农民”队伍的村民说,全村现在上下齐心,卯足了劲为村子发展做打拼,“不要好久,你再来看,肯定会有大变样。”说完,他握了握记者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