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之乡大舞台
唢呐文化的传承
天书:工尺谱
红网会同站讯(记者 许印文 通讯员 苏盛跃) 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本网依托会同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此推出展示会同鲜为人知、或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亮一亮神奇的会同“宝贝”,今天首期报道享誉全国的沙溪唢呐。
传承人:杨柏株、沈大胜
沙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唢呐文化艺术之乡”。沙溪唢呐是明、清时期湘西南地区逐渐形成以苗家文化为主体的巫溪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当时,在苗族地区,无论婚丧嫁娶、喜庆佳节,甚至劳动生产都少不了唢呐,其激昂、优美的声音为当地村寨蒙上了一层淳厚、浓郁的民俗风情。
沙溪唢呐表现力强,内涵丰富。《凤凰阁》、《小桃红》、《花好月圆》等热情欢乐的曲调,专用于办喜事吹奏;新年前一天吹奏《百鸟朝凤》、《家家岁》,象征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老人寿诞,则吹奏曲牌婉转、充满情意,祝贺老人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松鹤延寿》、《百年长寿》;旋律低沉、包含悲伤的送葬哀乐《蜂蜜过坳》则寄托人们对死者的绵绵哀思。同时,还有表演性逗乐的唢呐曲牌,能模仿山村野鸟、鸡、鸭、牛羊等家禽的叫声,听起来幽默风趣,倍受苗族人民喜爱。
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沙溪唢呐逐渐被铜管乐器代替,加上年轻人外出务工,对学习唢呐吹奏兴趣不大;沙溪唢呐曲牌靠老艺人用“工尺谱”口授言传,掌握“工尺谱”的老人逐年减少,甚至一些“工尺谱”已经失传,沙溪唢呐面临后继无人的危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