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放流的娃娃鱼幼苗均为两岁左右,体长20至30厘米,身体健康,由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人工繁育。
放流的每条娃娃鱼都有自己的标签
待放流的体重约为4.5公斤、已经性成熟的7岁娃娃鱼亲本
放流活动
游客、志愿者和当地群众一起将娃娃鱼和其他常规鱼苗放归大自然
红网张家界站讯(记者 金亚平 张潘)6月6日,湖南省“放鱼养水·保护生态”同步放鱼启动仪式暨张家界市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张家界大峡谷举行。活动现场,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建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向佐谊、市政协副主席陈红日与广大游客、群众和志愿者一起,将500尾娃娃鱼(大鲵)和10万尾常规鱼苗进行放流,为共建生态文明出力。
“放鱼日”张家界成主会场
很多地方把6月6日作为约定俗成的“放鱼日”,在农业部的组织倡导下,6日在全国范围内同步举行大型放鱼活动。湖南省则以“放鱼养水·保护生态”为主题,将主活动会场设在中国大鲵之乡张家界,全省岳阳市、益阳市、湘西州、株洲市、株洲县等22个市县区同步开展放鱼活动。
袁延文表示,张家界之所以成为湖南省“放鱼养水·保护生态”同步放鱼活动的主会场,原因在于张家界气候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大鲵的原产地,且张家界在野生大鲵保护和人工养殖大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活动旨在进一步呼吁社会公众认识到“生态环境需要我们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呵护”。
娃娃鱼带“身份证”搬家
此次放流活动在主会场张家界大峡谷放流大鲵500尾、常规鱼苗10万尾,放流活动还在永定区、武陵源、桑植县同步举行,全市共计放流大鲵600尾,常规鱼苗260万尾,约占全市全年计划放鱼任务的23%。
“每一个标记都是独一无二的,上面记录着它们的年龄、体长、体重、放生区、放生时间等信息,以后再遇到它们,只要拿仪器一扫描,就可以知道它们身份信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梁志强博士介绍,本次放流的娃娃鱼(大鲵)身上都被打上了标记,便于追踪记录它们的生存状态和相关信息。
自2002年国家农业部组织在金鞭溪首创全国大鲵人工放流活动以来,张家界市已举办大鲵增值放流活动13次,人工投放大鲵1.9万尾,极大的丰富了张家界市大鲵野生种群。
张家界大鲵成特色产业
“野生的大鲵是需要保护的,捕捞野生大鲵是违法的,而人工养殖的子二代大鲵是可以走上餐桌的。”在放流活动开始前,袁延文这样呼吁道。
近年来,张家界市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大力发展大鲵产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全市大鲵产业得以高速发展。
目前,张家界市大鲵养殖规模达112万尾,持证大鲵驯养繁殖企业112家,年繁殖鲵苗达30万尾以上;从事大鲵深加工企业6家,开发大鲵产品102个。大鲵产业成为了张家界的特色产业,今后将成为张家界的支柱产业。
延伸阅读:“放鱼养水·保护环境”的生态学基础
科学研究表明,一亩水面需投放150至200尾滤食性鱼类就能起到维持水域生态平衡的作用。放鱼养水被实践证明是一个治水的良策,很多地方在这些水库、湖泊等富营养化水体大量投放滤食性鱼类,可以吸收、转化、消除、降解污染物质,控制藻类植物数量的过度增长,利用生态法净化水质,实现水域生态良性循环,显著改善水质,对水体无潜在危险。放鱼养水,是一项关注生态、关注环保、关注民生的好事、实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是一项保护渔业资源、促进生态修复的生物工程。放鱼养水活动是将“以鱼净水”和“以鱼活水”相结合,扩大了放流的内涵,增添了放流的内容,使放流活动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影响力,对水域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