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永州碑文化冠绝湖南最早起于秦代
永州日报
 
06-04 14:41

永州日报6月4日报道  碑文化是永州的特色,也是永州的骄傲。其内容和特点为:以摩崖石刻为形制、以书入碑、以诗文入碑、以纪事入碑、出现先祖之碑。碑刻群是永州碑文化的重要基石,最为有名的有:浯溪碑林、阳华岩石刻、朝阳岩石刻、柳子庙碑刻、上甘棠石刻等。

在永州之野古代名人的诗文碑刻之多,价值之高就可称得上湖南之冠。浯溪三绝堂内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大唐中兴颂》;柳子庙享堂后壁上唐代韩愈作文、苏轼书丹、颂扬柳子德政的《荔子碑》,历史上二者皆称“三绝”,可以说是碑林中的旷世杰作,文物中的稀世瑰宝。

全省14个地州市列入湖南省文物志的历代碑刻56块,永州就独占16块。在永州2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单是摩崖石刻就有浯溪、朝阳岩、淡岩、月岩、阳华岩五处。尤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浯溪摩崖碑林中,唐以来的摩崖石刻就有五百零五方,涉及书家三百余人,览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可以说进入浯溪,就如进入了一座古代书法艺术的殿堂,让人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永州碑刻最早起于秦代,秦代高士周贞实在双牌县承平洞题写的“贞实来游”,汉末蔡邕在道州含晖岩题写的“水天一色”,这是迄今为止永州可考的最早碑刻。自唐代文学家元结勒石刻文才成为一种浓厚又独树一帜的文化氛围。因而,文史学家将秦汉定为永州碑文化的开端,唐朝则是永州碑文化的滥觞期,后历经宋、元、明、清,逐步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地方性文化。永州碑文化因碑刻多,分布广,书写名家多而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

唐代文学家元结,先后两次出任道州(今道县)刺史,并三次经过浯溪。元结曾在浯溪安家,并在浯溪作铭刻石,先刻《浯溪铭》、又刻《峿台铭》、再刻《(“广”“吾”)庼铭》,合称“浯溪三铭”。大历六年(770年),元结在浯溪刻中堂、右堂、东崖诸铭,加上从道州移刻的《窊尊铭》,合称“七铭”。同年六月,大书法家颜真卿抚州刺史任满北归途经浯溪,元结特将其作的《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用楷书写在岩壁上。此摩崖镌刻布局高284厘米,宽350厘米。字作正楷,前21行,正文每行20字,为省内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还因奇文、奇字、奇石“三绝”成为举世闻名的石刻。

自元结后,浯溪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从唐至清,历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运笔抒怀,吟诗作赋,打碑刻石,镂玉雕琼,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成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碑林。

765年,元结途经零陵,系舟岩下,喜其山水秀丽,岩石奇绝,因岩口东向,遂将岩命名为朝岩阳,并撰《朝岩阳铭》及《朝岩阳诗》勒于石上。766年,元结同好友游江华县境内的阳华岩,作《阳华岩铭有序》并以大篆、小篆、隶书书之。同年再游江华沱江,发现寒亭,作《寒亭记》并刻于亭后。元结营建了中国最大的露天碑林,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来永州吟诗作画、勒碑刻石,形成了永州碑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要义,并对以后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碑刻的形成离不开书法家的浓墨重彩,正是由于古代名家书作才使永州碑文化更加熠熠生辉,其中唐代颜真卿,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家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颜真卿刻在浯溪岩壁上的《大唐中兴颂》是他的晚年的代表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当时唐朝状况,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苏轼、黄庭坚、米芾与蔡襄合称“宋四家”,都能诗能书会画,在吸收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演化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尚意书风。在永州柳子庙享堂后壁正中镶嵌着四块青石碑刻,这就是苏轼手书韩愈《罗池庙迎送神诗碑》,亦称《荔子丹碑》。现今存于柳子庙的《荔子丹碑》虽是从柳州摹刻过来,但仍不失苏轼书风。更重要的是此文是韩愈为悼祭亡友柳子厚的功绩而作,再加上苏轼的手笔,因而倍受永州人民的厚爱。黄庭坚从小文崇元结,书学颜真卿。他在浯溪题刻了三碑,其中《崇宁三年三月风雨中来泊浯溪》摩崖诗碑是尤为著名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议论诗。黄庭坚以篆隶之法入行楷,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此碑又是他临去世前一年所作。因此,此碑是黄庭坚书法的珍品,历来为世人所宝重。米芾《题浯溪摩崖诗》刻在浯溪摩崖三绝堂中兴颂左侧。这首诗篇幅虽短,笔锋却十分有力。米芾楷书并不多见,因而,此首摩崖诗尤显珍贵。

永州碑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悠久和深厚蕴涵的,以碑刻发展起来的地域性文化。它博大精深,绚丽宏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以及中国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碑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观赏价值。

永州独特的碑文化,成为古老潇湘大地上一个永不熄灭的文化亮点!(记者 柏俊林)